中国清代画史上有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他们的画风均受董其昌的影响,画技非常精湛。四人爱好临摹古画,又因皆姓王,所以被称为“四王”。
“四王”是一个著名的绘画流派,其中又按地域分为“虞山派”和“娄东派”。他们给清代山水画带来的影响甚广,之后又出现了“小四王”和“后四王”等流派。
“四王”的山水画倾向于摹古,有受传统拘束、不能推陈出新的弊端,但他们一直秉承“摹古逼真便是佳”的观点,作画时不添加个人特点,有时让人难辨真伪,这也说明了他们高超的画工。
王时敏,字逊之,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家中收藏画家名迹众多,因此在临摹古画上比别人更有优势。年少时期的王时敏“每得一秘轴,闭阁沉思”,潜心研究宋元两朝的名迹。他一心临摹黄公望的山水,后又受董其昌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传统画作的研究上。
王时敏是“四王”之首,也是“娄东派”的代表。他的画作在构图、布局、运笔、用线、设色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能把古人的笔墨技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被誉为“苍秀高华,夺帜古人”。同时,以他为首的“娄东派”也在画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山积翠图》就是王时敏用古人之法创作出的作品。从题款来看,该图是王时敏为人贺寿之作。近景为几株青松屹立山坡,意为“寿”;中远景为层层连接、峰峦重叠的山脉,山腰轻烟环绕,山林茂盛,白色瀑布飞流直下,消失在山谷,茅舍庭院掩映在山林中。这苍松配高山,可见“寿比南山”之意。
王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号湘碧,江苏太仓人。因与王时敏同为太仓人,所以也属“娄东派”。
王鉴出身于书香门第,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曾孙,家中丰富的名迹收藏,为其摹古学画提供了便利。他作画师法于黄公望,并吸取董源、巨然、吴镇等众多前辈的优点,风格上与王时敏极为接近,但笔锋比王时敏略显朴实,再融入沈周与文徵明的清润画风,所作青绿山水清淡典雅而不失妩媚,细密润泽而不失清朗,是超凡脱俗之作。
王鉴的作品多为摹古之作,主要有《长松仙馆图》《仿王蒙秋山图》《仿董源秋山图》《仿赵大年春景》《仿黄公望烟浮远岫图》等。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等,江苏常熟人。他出身于绘画世家,祖父、父亲都爱绘画。受家庭熏陶,王翚从小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传承家学的基础上,师法于“四王”中的王时敏和王鉴,画艺出众。因其为常熟人,而常熟有虞山,王翚的画派也被称为“虞山派”,他还有“清初画圣”之美称。
王翚作山水画博采众家之长,既能沿袭南方风格,也能兼顾北方技巧,他学黄公望与王蒙的书法运笔,再钻研巨然、范宽的构图,将这些名家的特长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笔墨润泽、画面生机勃勃的山水画风格。
虽然王翚的摹古之作得到很多称赞,但也有人说他的作品“只得摹古之功,而未尽山川之真”,说明他过于沉醉于学习古人,已经被古人的技法束缚,但有些画作还是能体现其长处的。王翚的代表作有《康熙南巡图》《秋山萧寺图》《虞山枫林图》《秋树昏鸦图》等。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属于“四王”中的“娄东派”。王原祁在“四王”中年龄最小,成就却最大,有一首诗是这样夸赞他的:“百余年来写山水,三王之后推司农(王原祁),千秋绝艺一家擅,独辟画苑开榛丛。”
王原祁沿袭黄公望与董其昌的画风,还受到王鉴的指导与点拨。他常临摹五代和元代的绘画作品,作画时喜欢先用笔由稀疏至浓密勾画,再用墨从清淡向浓重层层晕染,画面干湿相间,皴、点、擦并用,有天然浑厚之感。他认为作画“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
王原祁的作品多以临摹为主,传世作品有《仿黄子久设色山水》、《仿高房山云山图》和《仿黄公望山水图》等。
王原祁不但擅长作画,还在任书画谱馆总裁期间与王铨、孙岳颁、宋骏业等人耗时三年,共同编写完成大型书画书籍《佩文斋书画谱》100卷。该书堪称中国第一部绘画宝典,为后世学习书画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王原祁也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追随他,逐渐形成独立的一派。
西方绘画之初体验
清代宫廷中不设翰林图画院,而设置画院处、如意馆等场所,进行宫廷绘画事务的管理。
清代宫廷也吸纳了一些外国画家,如郎世宁、王致诚、安德义等,他们不但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也把西方画艺带到中国,留下了很多“中西合璧”的作品。他们也带出了一批“学生”——宫廷画家焦秉贞和他的弟子就学到了郎世宁绘画中的透视法与光线处理法,在作画过程中能着力体现房屋透视感与物体明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