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于右任的书法在北魏楷书中融入碑帖,自成一家,被称为清末以来造诣最高的书法家。
于右任,原名伯循,陕西三原人。他在很小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父亲在外经商,他只好跟随外祖父生活,一边用功读书,一边做些活计,补贴家用。他17岁成为秀才,但因有人诬陷他写倡导革命的反诗,遭到清廷的通缉。在乡人的帮助下,他前往上海,后来又前往日本。1906年,他在日本结识孙中山,一番长谈后加入同盟会。后来,他亲身参加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和平谈判,特地去拜访过于右任,于右任在自己的寓所设宴招待。
总结来说,于右任的书法早年从赵孟頫入手学起,后改为临摹魏碑,在此基础上将篆书、隶书、草书入行楷;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其中参考了魏碑笔意,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于右任少年时代学书,赵孟頫的字体丰满有力、雄壮舒展,这些特点对于右任的影响很大,于右任的作品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都能看到赵孟頫的影子,即便有的藏得很深,但是那种精神和神韵是遮掩不住的。后来于右任改习魏碑,魏碑的典型特点是用方笔,而于右任的字却呈现出圆笔的效果,这便是赵孟頫对他影响的体现。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碑学兴盛,影响力覆盖晚晴和民国,形成一股碑学思潮。于右任当然也受到思潮影响临摹魏碑,并最终成为碑学浪潮中的佼佼者。魏碑横平竖直,剑拔弩张,明显带有尚武的意味。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腐败,国力渐衰,中华民族受到列强侵略,于右任心怀国家和百姓,希望通过魏碑发泄自己对时政的不满,以图使中华民族觉醒。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通过最后一句“夜夜泪湿枕”我们便知,他临习魏碑不仅仅是在写字,其中还寄托了他的感情。
40岁时,于右任已在碑体楷书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得益于他对《石门铭》《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以及各种北魏墓志的大量临摹,他曾经说过:“有志者应该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他正是这样,在古人成就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审美情趣,碑体楷书点画笔笔到位,时而藏锋,时而露锋,随势而为,笔画间顾盼生姿,暗中气韵流动;结体疏密得当,自然巧妙;布局清朗,行距宽泛,字距不拘一格,随意而为。第一眼看上去,有明显的魏碑特点,再仔细品味,内含“二王”和赵孟頫的神韵。
中年之后,于右任突然转变,专攻草书。于右任的草书绝大多数是今草,字字独立,互不相连,只在很少情况下才会两三个字连笔。虽然极少连笔,但气势一点都不弱,笔画质朴遒劲,厚实凝重又不失飘逸,颇有章草的意味。而他的章草,则运笔如飞,急速行笔中处处可见停顿痕迹,显得体圆笔方,别有风味。他下笔速度极快,潇洒灵动,同时笔力一点都不减。这种速度和力度的结合构成了于右任独特的章草风格。
到了晚年,于右任的草书将章草、今草、狂草融为一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下笔看似随意,但字字不同,笔法、结体、布局都恰到好处,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书界称他为“旷代草圣”。
1932年,于右任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并创办了《草书月刊》。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原则,依此从历代草书作品中,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合到一起,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此外,他还研究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之间的变化关联,解决了草书书写规范的问题。这些成就,都是草书发展史上的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