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原名俊,后改俊卿,字苍石、仓石等,浙江湖州安吉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举人,他受到父亲熏陶,从小便喜欢书法和篆刻。
吴昌硕虽然接触艺术比较早,但是因为祸乱,大器晚成。他30岁才开始学诗,50岁开始学画,最终成为一个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训诂之大成的艺术家。虽然吴昌硕喜欢以诗人自称,但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无疑还是书法。
吴昌硕的书法博采众家。他的楷书学习钟繇和颜真卿;行书学习王铎,其中又掺有篆书和隶书的笔意;隶书学习秦汉碑书,临摹《汉祀三公山碑》《嵩山石阙》《张公方碑》《石门颂》多遍,形成了苍劲端庄,雄壮浑厚的书风,与伊秉绶齐名;当然,他最有名的还要数篆书,他对金文、秦汉时期碑文中的篆书都有仔细研究,尤其得力于对《石鼓文》的临写。他从中年开始临摹《石鼓文》,一直到去世。他曾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的篆书笔画有韵律,线条有张力,刚柔并济,结体上精练遒劲,拙朴中有妩媚,沧桑中有活力,将自己的性情融入其中,使其更有时代感和魅力。
《修震泽许塘记》是吴昌硕的篆书代表作之一。笔法上看,下笔圆中带方,笔意圆润,藏锋其中。吴昌硕的篆书受《石鼓文》影响很大,这篇也不例外,比如下笔的随意率真。整体上看,通篇都在守护中锋,但仍旧很多字有神来之笔,并不完全恪守法度,或横笔不回收,或竖笔走偏锋,端庄中极富变幻。
结体上看,字体结构右侧偏高,参差不齐。这原本是秦汉之后某个时期楷书的特点,但是吴昌硕融会百家,将其挪用到了这里,让人眼前一亮。这样造成的效果便是字体由传统篆书的端正,变成了倾斜、狭长。此外,字体往往上密下疏,上紧下松,制造出一种明显的对比效果,别具一格。
布局上看,字间距和行间距都偏密,但是并不压抑,密致中又营造出一种精妙来。墨法上看,整篇用浓墨偏多,显得内涵十足,不过偶尔几笔用枯墨,也显得顺其自然,并不违和。整体上来说,《修震泽许塘记》中既有以《石鼓文》为代表的传统篆书的基础,又不乏吴昌硕自己的风格,是篆书中难得的作品。
吴昌硕身处封建社会即将结束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他的书法成了书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书法的审美还是以文人的儒雅、含蓄为主,而他的书风则是阳刚雄劲,大开大合。可以说,吴昌硕是古法的终结者,也是近代书法的开创者。近些年,他的书法成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篆刻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字艺术表现形式,因其所刻字体主要是篆书,并用刻刀刻在坚硬的物体上而得名。篆刻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但在两汉一度兴盛后,长久陷入低谷,直到明清才再次复兴,并将这种过去被称为“小人之艺”的艺术正式变成书法的一大门类。
篆刻是印的一种,其最大特点是轮廓、轮边以及笔画的缺损,从而拥有了其他书法形式不曾有的风化、风蚀之美,所以篆刻也被称为雅印。篆刻所用材料,秦汉时是铜,宋元时是象牙,明代以后是石头。
明代的文彭、何震被认为是近代篆刻之祖。清末民初,吴昌硕通过模拟毛笔篆书,一改篆刻笔画整齐划一的风格,笔画有肥有瘦,相映成趣。而齐白石又将篆刻艺术带到了新的高度,一改吴昌硕的厚重,将其变得更加洗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