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启碑法之门,有庙堂之气(1 / 1)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福建汀州人,故又称“伊汀州”。他先后任刑部主事、惠州知府,以清正廉洁出名,在民众中威望很高。伊秉绶去世之后,扬州人将他供奉在“三贤祠”中,与欧阳修、苏轼、王士贞并称“四贤”。伊秉绶擅长书法、绘画、治印,其中尤以书法有名,书法又以隶书见长,是继邓石如之后,清代隶书的又一个高峰,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伊秉绶擅长各种书体,他在行书上追颜真卿,庄重醇美,李宣龚评价:“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他的楷书学习虞世南、欧阳修、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楷书中有隶书的痕迹,拙朴厚重,姿态多变,有人评价他的楷书:“遒劲妍美,收纵自如,极具个性。”

伊秉绶最有名的,还要数他的隶书。他的隶书以汉碑为根基,尤其受《衡方碑》《张迁碑》《礼器碑》的影响。他以颜真卿的书法入隶,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横直交接、风格拙朴,如宗庙殿堂的梁柱,静穆高古、气势宏大,康有为称赞他是隶书的集大成者。

对于自己的隶书,伊秉绶追求“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化,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由此可见他在艺术方面的审美方向。拙朴一直是碑学的主旨,伊秉绶作为碑学的倡导者,自然不会忘了这一点。他曾说过:“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他认为书法不宜“甜”,就是要走“拙”的路线。但是“拙”并非笨,而是一种古意。崇尚拙朴的同时,他反对呆滞,所以要求“奇肆”“姿纵”。伊秉绶在作品中严格遵守自己追求的方向。他下笔的时候多用中锋,笔画均匀,带有篆书意境;结字求稳求正,或扁或方,端庄大气;布局上字字如砖石,又内含张力,让人心情舒畅;气势上浑厚强劲,直逼人心。

伊秉绶在清代书法史上地位重要,除了他的隶书成就,还在于他对碑学的倡导。清代人们推崇碑学,批判帖学,尤其是千篇一律的台阁体,伊秉绶用自己的书法成就,为碑学做了最好的宣传,成为一种推动力。自他之后,碑学在清代得以确立,成为强大的一派,先后出了许多书法大家。

伊秉绶传世的作品很多,行书有《节临唐宋人书屏》《临柳公权尺牍轴》《自书诗册》《七绝诗轴》《行书老子语轴》《南园先生行书杜诗册》等。他传世的隶书作品以对联最多,有嘉庆三年书写的三言联“志于道,时乃功”,嘉庆四年书写的五言联“清光宜对竹,闲雅胜闻琴”,嘉庆八年书写的五言联“政声韩吏部,经义董江都”,嘉庆九年书写的五言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嘉庆十年书写的四言联“变化气质,陶冶性灵”。此外,还有他临写的《裴岑》《韩仁铭》《尹宙碑》《孔宙碑》《张迁碑》《衡方碑》《魏舒传语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