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因四体书法被评为清代第一人,尤其以篆书见长。篆书自唐代的李阳冰之后,几乎没有出名的书法家,接近消亡。但是随着清代开始崇尚碑学,篆书重新回归到人们视线中,邓石如便是其中最有名的篆书书法家。
邓石如虽然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他的书法成就更多的还是源于自己的努力。他的父亲多才多艺,喜欢书法和刻印。邓石如受其影响,闲暇无事的时候也练习书法和篆刻,这为他日后成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邓石如上学不多,但是他选择的是另外一条接受教育的道路,那便是古人崇尚的游历。
20岁那年,邓石如离开家乡,开始游历,一路到处拜师,结交朋友。为了筹措路费,他卖字刻印,勤奋不舍。32岁那年,邓石如专门到寿州去拜访梁巘。当时梁巘在寿春书院中讲书,他看了邓石如刻写的扇面,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才,便把他推荐给了梅镠。梅镠是江宁举人,家里是江南的望族,收藏颇丰,尤其是金石碑刻。梅镠让邓石如在自己家长期做客,并提供食宿。邓石如不用再为生计犯愁,专心临摹和创作。邓石如在梅镠家里住了八年,如饥似渴地临摹古书,通常黎明便起床,半夜才休息,寒暑无休。《石鼓文》《峄山碑》《泰山刻石》《三坟记》《史晨前后碑》《华山碑》《张迁碑》等,都被他反复临摹,有的碑帖被他临摹了一百多次。最终,他用五年时间精通篆书,三年时间精通隶书。
在梅镠家的这八年,他还结交了很多文人,如袁枚、姚鼐等,并从他们身上各取所长。后来梅镠家衰落,邓石如便离开了,此时的他已经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书法大家,不过他还缺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离开梅家之后,邓石如继续卖字、刻字,到处游历,结交师友。他游历到黄山时,遇到贵人推荐,得到户部尚书曹文植的赏识。曹文植称赞他“江南高士邓先生,其四体皆为国朝第一”,并邀请他入京为官。乾隆五十五年,邓石如来到北京。当时的大书法家刘墉和鉴赏家陆锡熊见到邓石如的书作,惊呼不已,称赞道:“千数百年无此作矣。”至此,邓石如的名声传开,到他家求书的人络绎不绝。
邓石如过惯了闲散的生活,加上为人耿直,直言快语,既不懂得讨好上司,也不知道避讳权势。最终,他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内阁学士翁方纲,遭到诬陷,只得离开北京。曹文植将他推荐给湖广总督毕沅,他到任后颇受赏识,可惜好景不长,他又遭到毕沅手下的陷害,于是再次愤怒离开。晚年时,他与包世臣结交,两人一见如故,如师如友。包世臣称赞他的碑学成就为清代第一,是一代宗师。
邓石如之所以被称为清代后期中国书法界的巨人,在于他将曾经刻在石头上的篆书、隶书用毛笔再现了出来。
邓石如的篆书博采百家,上至石鼓文、钟鼎文,下至赵孟頫,都有研习,其中主要以李斯、李阳冰为根基。他的篆书并不拘谨刻板,而是拙朴又有生气,达到清代碑学潮流中篆书的最高成就,也使他成为李阳冰之后最伟大的篆书书法家。他的篆书中掺杂隶书笔意,别有一番韵味,赵之谦说他:“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书以篆书为第一,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
邓石如的隶书出自汉魏碑刻,笔法险峻挺拔,骨力劲显,锋芒外露,十分有感染力,让人过目难忘。他的隶书中借鉴了篆书的一些技法,显得沧桑厚重,自成一家。
邓石如的楷书也非常精妙,他避开唐代,直接从汉魏碑刻中寻求根源,南北朝的《张猛龙碑》《贾使君碑》《石门铭》等,都对他的楷书影响很大。他的楷书笔法上多用方笔,转笔含有隶书意味,别具一格;结体上工整规矩,端庄大气;气韵上古穆端庄,浑厚拙朴。他虽然不学唐人楷书,但是因为与唐人楷书出自一家,所以有几分相似,而这种相似与他人学习唐人得来的相似又有不同,非常高明。
邓石如对清代书法贡献很大,且不说他的四体书法“皆为国朝第一”这种说法是否夸张,他的篆书和隶书是清代碑学中的至高成就,这一点是无疑的。此外,他毕生追求艺术的精神,也令人敬仰。
逆入平出法
逆入平出,是书法用笔的一种方法。由清代包世臣首先提出。他在其所著《艺舟双楫·论书》中说:“执笔宗小仲而辅以仲瞿,运锋用山子而兼及青立,结字宗完白以合于小仲。屏去模仿,专求古人逆入平出之势。”逆入,是指下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相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平出,是使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用逆入平出法写出的字油腻、厚重,笔触黏着、强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