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若人然颜真卿(1 / 1)

在中国书法史上,唯一能和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就是颜真卿了。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出身名门,他的五世祖是著名教育家颜之推。颜真卿为人笃实耿直,向来以义烈闻名于官场,曾为四朝元老,宦海沉浮,不以为意,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李所杀,一生可谓壮烈。其正直、忠贞、壮烈的人品历来被人们称颂。其伟大的人格融入了他的书法作品,所谓“书为心画”“作字先做人”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所以颜真卿在唐代被尊称为“鲁公”。

颜真卿的书法源自家学,但其后来变革的启迪者,则是张旭。在充分吸收前人优点的基础上,他兼取百家,自成一派。

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而他的行书遒劲舒和、神采飞动,连宋代米芾也极为心仪。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派,称为“颜体”。宋代的欧阳修评价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代的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将其书法列为神品,并点评道:“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真卿一生的书法境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在风格上也各有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中。

50岁之前是颜真卿书法的第一个阶段,颜体在这个阶段被确立。《多宝塔碑》和《祭侄文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刻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书写,碑文记载了西京龙兴寺和尚楚金禅师建造多宝塔的事迹,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祭侄文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公认的颜真卿传世作品中最可靠的一件。《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极高,仅次于《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是颜真卿为了祭奠在安史之乱中被俘杀的堂侄而作。该书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虽然全稿中有30多处修改痕迹,但并不影响行文的流畅,反而别有一种风采。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时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化之妙,对于学习行书有很大的益处。

颜体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在颜真卿之后出现的唐代又一大书法家柳公权,就是学颜真卿而又有所创造的。世人将二人以“颜柳”并称,谓之“颜筋柳骨”。宋代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无一不学颜真卿。苏轼甚至说:“书于鲁公,文于昌黎(韩愈),诗于工部(杜甫)为观之。”

50岁至65岁这十五年是颜真卿书法境界的第二个阶段,这段时期颜体渐渐成熟,《麻姑仙坛记》是这段时期的代表作。

《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63岁时的作品,已经具备了成熟颜体的特点,宋代的朱长文曾经在《续书断》中称赞这幅字:“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用笔上看,点有时被当作短横来写,侧锋起笔,结束后重按,显得比较厚重;线条一般两头粗,中间细,且中间一段并不直,起伏中蕴含了一种内在的张力,整体上看,舒展中有沧桑感。钩的笔画写起来比较有金属被折弯的爆发感,朱长文形容为:“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结字上看,横笔和竖笔都比较舒展,显得字体端庄正直,同时字体内部比较松,外部要略紧,有一股含蓄的内力。从章法上看,字间距和行间距都略小,显得比较紧凑,字与字之间虽然是独立的,但是被一种相同的神韵连接起来,全篇字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总之,《麻姑仙坛记》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出了成熟颜体的风范。

65岁之后是颜真卿书法从成熟走向神奇的阶段,颜体在他的笔下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段时期的作品几乎件件都是精品,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立的神道碑。此碑立于779年,即大历十四年,碑文的撰文和书写都是由颜真卿完成的。宋代此碑曾经丢失,直至1922年重新被发现,现存放在西安碑林。此碑是颜真卿71岁时作的,当时他的书法艺术已经进入了辉煌的成熟期,加上体力充沛,所以才成就了这样一件举世无双的作品。笔法上看,方圆并举,力道十足,横笔显细,竖笔显粗,撇和捺略显夸张,整体上看饱满中有一股浑厚感,寄巧于拙,稳健中有一股清爽之气;结字上看,字体端庄正直,外紧内松,上密下疏,外围略微扩张,显得十分疏朗,内部张力十足,很有生气;章法上看,字与字排列紧密,但是每个字都十分鲜明,所以并不觉得压抑,而是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总体上来讲,此碑端正大气、磅礴伟岸,同时十分亲切,普通人不会觉得有距离感,这正是颜体内在的精神特征,雅俗共赏。此碑不仅是颜体楷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的巅峰之作。

颜真卿的字和别的书法家很大的一点区别在于它更具平民化的倾向。它不故弄玄虚,每一笔每一画都很朴实地表现出来,雄浑大气,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因此颜书在民间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清代的包世臣曾说颜书“稳实而利民用”,这话一点都不假。这也是为什么历来学书的人,很大一部分由临摹颜体入手。

颜真卿开拓了书法的新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皆为后世立则;从时代上论,唐初秉承晋代的余晖,未能自立,颜体一出,成为盛唐气象鲜明的标志之一。

行书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在所有字体中,行书因为简便、流畅,成为最符合大众日常书写习惯的一种字体。

关于行书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东汉的刘德昇创立了行书。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昇……”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不仅说行书是东汉刘德昇创立的,还点明了行书源自楷书。第二种说法认为是两晋时期的钟繇创立了行书。曾有书记载:“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其中“行押书”指的便是行书。不过,这两种说法都有漏洞。根据出土的秦汉文物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的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