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子登善,钱塘人,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祖父褚蒙曾任两朝太子中舍人,父亲褚亮是当初秦府“十八学士”之一,深受唐太宗喜爱,死后陪葬昭陵。
因为褚遂良的父亲与欧阳询是好朋友,所以褚遂良一开始就拜欧阳询为师学习书法,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褚遂良的父亲跟虞世南也是好朋友,后来褚遂良又跟虞世南学习书法,算是得到了“二王”的真传。虞世南去世后,魏徵向唐太宗推荐褚遂良,说他擅长“二王”书法。唐太宗当即将褚遂良任命为侍书学士。原本不过是在秦府供职的褚遂良一下子平步青云,很快便被升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褚遂良的性格受老师欧阳询影响很大,当初欧阳询便是以敢于进谏有名,他也同样如此。唐高宗想要废除太后,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坚决反对,结果一再遭贬,最后死在爱州刺史的位子上,享年63岁。
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同被称为“初唐四大家”。他不但吸收了欧阳询、虞世南两位书法大师的精华,还追溯到“二王”、魏碑、汉隶中去汲取养分,最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被人们称为“神仙用笔”。褚遂良的作品以楷书和行书见长,代表作有楷书《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
《雁塔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也被称为《慈恩寺圣教序》,是褚遂良最负盛名的楷书作品。这件作品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位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南门的两侧龛内。刻在东侧的是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而刻在西侧的则是唐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撰写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都出自褚遂良的笔下。
写《雁塔圣教序》的时候,褚遂良已经五十多岁,书风成熟老到,这件作品同时是唐楷进入成熟期的代表作。
用笔上看,方笔和圆笔并用,又不乏隶书和行书的笔法,下笔瘦劲,流畅多变,浑厚中不乏圆润,静穆中又有灵气,姿态各异,和谐自然。笔画间还相互呼应,顾盼多姿。笔尖的运用非常老到,看似笔画瘦弱,但透露出一股决断力,清代书论家王澍评论道:“笔力瘦劲,如百岁古藤,而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
结体上看,字形偏方,中宫收紧,同时外围笔画散开,十分舒展,笔画有些错落,但不失秩序,均匀得当,字与字之间在笔势上前后关联,上下呼应,婀娜多姿,顾盼生情,别有一番韵味。
章法上看,布局疏朗,字里行间气韵贯通。此碑之所以能在布局上展现出如此高的造诣,也与当时刻工的精湛技艺有很大关系。唐代的刻工技术已经比之前有很大的进步,尤其体现在转笔等细节上。再者,此碑是由两位皇帝撰文,褚遂良书写,刻工也肯定差不了,是当时的名家万文韶。
《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于642年,即唐贞观十六年刻立。此碑起初在陕西西安,后来失传,不知去向,仅留拓本传世。据说原拓本已经流传到日本。《孟法师碑》虽然不是褚遂良成熟时期的作品,影响力也不及《雁塔圣教序》,但作为早年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体现出褚遂良在书法上的变革。
笔法上讲,《孟法师碑》方圆兼施,瘦劲有力,笔画起伏停顿,有很强的律动感,下笔轻重结合,虚虚实实,夸张又不失均衡。笔法中有隶书的特点,又有欧阳询和“二王”的影子,看得出作者在努力探索自己的风格。结体上看,字形偏方,严谨但不呆滞,端正而又灵活,寄巧于拙。在书法界,《孟法师碑》获得的评价很高,苏轼在《东坡集》中称赞此碑:“清远萧散。”王世贞评价此碑:“真墨池中至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