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是与欧阳询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大书法家,两人的经历也颇为相似,都是三朝为官,最后得到唐太宗赏识,也都擅长楷书。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他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起初在南北朝的陈代为官,后来隋炀帝爱慕人才,将他招至幕中,但因为他性格太直,仅授予他秘书郎一职。入唐后,起初为李世民的秦王府参军,等李世民即位之后,被升为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后官至秘书监(唐代掌管机要文书的官员),封永兴县,所以世称“虞永兴”。
虞世南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分刻苦,常常因为太过专心,十几天不洗脸梳头。他自幼跟随王羲之第七代孙、著名书法家智永学习,得其亲传,算得上是“二王”的嫡派传人,少年时就有了名声。唐太宗曾命他在屏风上写《烈女传》,不给他底本,让他背诵默写,结果一字不差。虞世南还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对唐太宗影响相当大。唐太宗特别崇尚“二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虞世南,虞世南使唐太宗深入了解到了“二王”书法的真谛。唐太宗重视虞世南的才学,曾称虞世南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辞藻、书翰,并说:这五种美德中只要占了一项,就足以为名臣,而虞世南五项都有,何等难得。虞世南以81岁高龄亡故之后,“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纵观虞世南的书法,外柔内刚、圆融遒逸。他精通楷书、行书、草书,尤其以楷书见长。
“二王”时代的楷书以小楷最为有名,虞世南便是继承了“二王”的小楷书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立了“唐楷”。“唐楷”更接近晋人的楷书,也被称为“虞体楷书”,是唐代书法风格的代表。纵观虞体楷书,刚柔并济,方圆互用,有如玉树临风,纤尘不染,点画结体,无丝毫火躁之气。虞世南是东南人,其温和婉柔的性格必然影响书作,这就使作品显得虽具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虞体楷书精神内守,以韵取胜,初看似温和有余,再看则筋骨内含。这种笔意由外露走向内含,实为大楷书法艺术历程上的大进步。《晴人书评》称虞体楷书“举止不凡,能中更能,妙有更妙”。《述书赋》更赞叹“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
虽然虞世南一生所传真迹不多,不过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虞体楷书作品中,最能反映虞世南高超技艺的当推《夫子庙堂碑》及《破邪论序》。
《夫子庙堂碑》又名《孔子庙堂碑》,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九年(626年)立孔子三十三代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并重修孔庙,《夫子庙堂碑》记述的便是这件事。
据《庚子消夏记》记载,此碑刻立后,车马聚集碑下,观摩拓印的人络绎不绝。只可惜,不久之后此碑便毁于大火。长安三年(703年),武则天命相王李旦重刻此碑,但后来又毁于大火。现在此碑有两个版本存世,一是元代重刻于山东城武县的,俗称“城武本”,也称“东庙堂碑”;二是宋代王彦超摹刻于陕西西安的,俗称“陕西本”,也称“西庙堂碑”。西庙堂碑现存放在西安碑林。存世的拓本中以唐拓本最精,但也不全。
《孔子庙堂碑》有“天下第一楷书”的美称。用笔圆润劲朗,外柔内刚,笔画横竖平直,规矩又不失洒脱,舒展中有平和之美;从结体上看,字形狭长俊美,秀丽妩媚,用笔圆而结体方,内敛大气;布局疏朗,温文尔雅,气韵贯穿其间,自然流动。当初唐太宗赞赏这幅作品,特将王羲之佩戴过的,有“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字样的银印赏赐给虞世南。
除《孔子庙堂碑》之外,虞世南楷书的另一代表作是《破邪论序》。该作在体势上,虽为魏晋体,却有妩媚秀丽之态;在用笔上,能吸收魏晋、六朝名帖之长;在结体上,每字之结构安排得既疏朗又紧凑,和谐雅致,继承了晋、唐小楷的正统;在布局上,有横行,亦有直行,字写得自然灵活,气势也颇为流畅,颇得天巧。
《破邪论序》在历代书法论著中都有收录,传世刻本中有的署名“太子中书舍人虞世南撰并书”,还有一种署名“太子中书舍人吴郡虞世南撰并书”。历代以来,翻刻此帖的人不少,但是其中最佳的版本应该是越州石氏本。不过,也有人怀疑《破邪论序》并非出自虞世南之手,而另有他人。清代学者姚鼎便是持这种观点的人之一,他指出:《破邪论序》中有“饵松茶于溪漳,披薜荔于山阿”这样的句子,而虞世南的父亲名荔,按理说应该避讳,否则便有违伦理,但实际并没有避开。
楷书
楷书也被称为正楷、正书、真书。“正”表示端正,“楷”表示楷模,可见其特点就是端庄、规范、横平竖直。楷书源自隶书,故楷书也被称为“隶书”“正隶”。
楷体是最晚形成的字体,所以它吸收了所有字体的精华。比如楷体的典型笔法三折笔,就吸收了甲骨文、金文的文字描法和刻法,吸收了篆书、隶书的节奏感,也吸收了草书、行书的二折笔。
楷书按时代可分为魏晋楷书、南北朝楷书、唐代楷书等;按书写载体,可分为笔写楷书和石刻楷书;按字体大小,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榜书楷和摩崖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