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正当高三的考生们为了6月份的高考做最后冲刺的时候,王平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情——离开了学校,不参加高考了。
在高考之前,一些成绩非常差,录取无望的学生,往往在高三结业考试结束以后就会提前离开学校。但是王平在学校里的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在老师的眼里王平考上重点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会突然想到要退学呢?王平的班主任田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王平的家庭情况很好,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医生,平常家庭气氛也很和睦。王平在学校学习也很刻苦,平常和同学的关系都不错,也没有什么不良的爱好。究竟是什么让这样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一下子就不想上学了呢?
田老师怀着一肚子疑问敲响了王平家的门。经过了解,王平不想读书的原因竟然只有一个:觉得学的东西一点用处没有。
田老师和王平谈了半天,固执的王平依然表示不愿意继续在一些“无用的知识”上浪费时间。王平的爸爸妈妈也表示,虽然不是很乐意,但是愿意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此我们不想对王平的这种做法做评价,但是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各种知识提出了疑问:学那么多科目,学到的知识有用的究竟有多少?
对于认为知识无用而厌学的孩子,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首先,父母本身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在道德和人生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只要孩子对知识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孩子学习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李明本来是个聪明的孩子,父母都是普通职工,为了供李明读书,一家人都是勒紧腰带过日子。
李明的成绩也不错,后来,父亲辞掉工作下海,几年之内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妈妈也辞职做起了全职太太。两个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李明在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高兴地回家向父母报喜的时候,父母会当头给他淋一盆冷水:“学习好有什么用,你爸爸我不过是小学文化,现在比那些硕士博士赚的钱还多。”“就是,整天费那么大劲学了有什么用,考上大学毕业以后还不是要到处托关系找工作。读完初中,咱就别念了,回来帮你爸爸经营厂子得了。”
时间一长,李明也不爱学习了,老师说也不听,后来成绩由全班的前几名滑到最后几名,初中毕业以后“如愿”地进了父亲的工厂。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知识无用”“上学不如不上”思想的熏陶下,孩子又怎么能对学习知识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第二,学校有必要针对知识的实用性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一条主要是针对专科或者本科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主要教授孩子基础的工具类知识,比如语文主要是教孩子的基本读写能力;数学是教孩子基本的逻辑计算能力;理化、外语等也都是教授一些基本知识,这些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孩子一些基础的工具类知识,教育孩子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初步确立孩子的正确人生观。
大中专院校的任务则是教学生一些有实用性的具体知识,仅从专业设置上看,中学最多把学生分成文理科,但是在我国,仅本科阶段就有成百上千个专业。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有一技之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是在对本科学校的学生的调查当中,认为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到社会上“基本无用”的学生占70%,认为“可能有用”的学生占20%,认为“有很大作用,是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学生仅仅占不到10%。
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开学第三天,正是各大学安排一学期课程的时间,某著名农业大学的教务处门口却聚满了学生。原来他们都是因为对学校所规定的必选科目不满,来这里进行协商的。
计算机系的小陈说:“虽然我们学校名称叫农业大学,但是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质的学校。像我们专业,毕业以后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待在城市里,而且不管在哪里我们从事的都是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但是今年的必选课里竟然有肥料学、农田水利灌溉,而且还都是3个学分,比我们有些专业课都高。
“如果真的这样安排,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我们的学习时间,一方面,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平均学分,另一方面我们还想多学一些专业知识。学校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在一些以后用不到的知识上浪费大量的时间。”
试问,学生如果有上面这样的想法,又怎么能不对这种“鸡肋”科目深恶痛绝?另外,所学科目的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知识的更新半衰期是4年,就是说,大学所学的知识,在4年以后,将会有一半变得没有实际使用价值。一些更有时效性的知识,如计算机、金融等等,半衰期更短。
但是,有些学校使用的教材甚至是数十年前的老教材,在社会上这种教材里的内容早就淘汰了,试问这样的教材又怎么能让孩子有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对于觉得知识没用的孩子,一方面,我们要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