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学霸,成绩不是你的一切 高分低能——关于教育现状的思考(1 / 1)

小张是2008年某省的高考状元,分数公布以后,学校和家里人都十分高兴。小张也如愿地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

到了学校以后,小张自信满满地想继续深造,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一次简单考试却把他的梦想全都打碎了。

原来,学院为了考察一下新生的英语水平,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对所有的新生进行一次英语摸底考试。小张拿到卷子以后,发现上面的题目都很简单,十几分钟就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了。

看着旁边同学们还在冥思苦想,小张不由得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50分钟过去了,老师忽然说:“现在请大家把笔试的卷子倒扣在桌面上,我们继续进行口语的考察。”

小张一下子傻眼了,高中三年,根本就没有上过一节口语课。为什么?因为当时高考不考察学生的口语,小张甚至连一句简单的问候语都说不清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起来用流利的英语和老师交流小张就更紧张了。轮到小张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结结巴巴半天也没说全一个完整的句子。

正在小张面红耳赤十分难堪的时候,旁边一位同学小声地说了一句:“原来又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家伙。”

从这次考试以后,小张的内心就笼罩在高分低能的阴影当中。看着英语角热烈的讨论气氛,看着同学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出去游玩,小张觉得自己和他们完全成了两个世界的人。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小张开始对自己原来的学习动机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小张开始厌恶课本,甚至厌恶自己原来的好成绩。

一段时间下来,小张的成绩由原来的全班第一名变成了中下水平,由一个自信、乐观、向上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平庸孩子。

在我们调查的成绩优秀孩子的厌学案例当中,因为“高分低能”造成的厌学占绝大部分。这一点不能不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注意。

由于“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现象长期存在,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水平高低,工作好坏是以所教班级孩子的升学率、通过率为依据,教师检验孩子是否获得了系统的知识,甄别优等生与差生,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

为了让孩子考得好,教师明知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发展孩子个性,有碍于孩子健康成长,却还一味乐此不疲地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严重制约了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单靠反复操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他所接受的各种教育的综合反映,是各学科基础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结果。如果一律以简单的、纯量化的标准模式去予以衡量、评判,非但起不到推动促进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成都某大学新校区的新生们正在开始准备军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都是那么让人振奋,每一个新生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笑容,象牙塔下的四年大学生生活将就此拉开人生中崭新的一幕——除了王良,这名英语系的“高才生”。以610分考进大学的他,却不得不在父亲的陪同下黯然离开了校园,而迫使他做出休学一年决定的原因就是“精神状态暂时不适合学习”。

和王良同一个宿舍的同学说,在短短几天内,王良竟然在校园内把自己弄丢了五次!“他基本上不说话,寝室里面的谈话也从不参加,情绪显得非常低沉。”一提起王良,室友们都掩饰不住遗憾的神情。大家没有想到,这个以610分的高分考进大学的高才生,对于室友的态度竟是如此冷淡,大家好几次和他说话,他都面无表情,甚至根本不愿意理睬。

王良的长相斯文柔弱,走路老是微微低着头,神情看上去比较恍惚。而就在开学典礼当天,本来是跟着同班同学一起去参加典礼的他,居然走丢了,最后竟混到其他学院的队伍里了。这样的情形不止发生了一次。开学五天了,王良还走错寝室,甚至连寝室究竟在几单元都搞不清楚。

在和孩子的辅导员进行沟通后,王良的父亲带着孩子来到了校医站求诊心理医生。经过和王良的耐心谈话,医生认为,王良目前的精神状态暂时不适合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学习。父子俩商量了许久,终于决定申请休学一年。

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孩子最后都是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做到学以致用。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孩子的社会生活实践,会造成孩子高分低能等不良后果。

所以,我们在注重孩子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关注孩子处理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处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要知道,这些才是孩子的处世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