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孩子在预习了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之后,即使不怎么懂,甚至于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已经对即将讲解的内容比较熟悉,对于不懂的地方能够有针对性地听,因而听课效果要比没有预习的其他孩子强。
具体说来,预习有下列几种方法:
1.扫除障碍法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怎样做好预习》—文中写道:“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清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左传《少年行》中,‘一身能擘两雕弧’,这句话比较难懂。原因是‘擘’和‘弧’都是生僻字。查了词典就可以明白:‘擘’当‘掰开’讲;‘弧’当‘木弓’讲。这样,对这句话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
扫除障碍法不仅是小孩子适用,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常用这种方法。例如张海迪,她没有进过学校,可她却翻译出了《海边诊所》这本书。这除了靠她的惊人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外,不能不说和她使用扫除障碍法有关。她就是靠着工具书,逐字逐句地扫除语言上的障碍。
2.找出疑点法
江苏省淮阴师范附小四(1)班一个叫斗非的小朋友的体会是:“功课要多用心分析,才能学得好。”
“一次,我预习课文《咏柳》这首诗的时候,发现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的末尾用的是问号。我觉得‘不知’两个字之后,不是用问号,应该改用逗号才对。
“这种想法对不对呢?为了找到准确的答案,我查了《唐宋诗选讲》,发现在这首诗的第三句末尾,果然用的是逗号。但是,我还不放心,万一书上的标点符号印错了呢?于是,我又找到了《中国历代诗歌选》,发现这首诗的第三句末尾,用的也是逗号。这下,我可高兴了!这说明语文书上的标号用错了。”
在这里,斗非发现了疑点,认为“不知”之后不应该用问号,然后抱着这个疑点去查阅有关资料,核对了疑点,他所使用的就是找出疑点法。斗非小朋友的钻研精神是值得其他孩子学习的。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否则就会陷入迷惘。
3.逐段归纳法
这种方法适合预习语文课文。在孩子拿到一篇语文课文以后,先要粗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再一段一段地慢读,读一段便归纳出一段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找出书上的关联语作为归纳的语句。这样全文读完以后,再从头查对一下,看看共有多少段落,各段都写了些什么,各段之间有何关系,全文可分几个大部分。这样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就清楚了。
逐段归纳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给一篇课文编一个提纲。在编提纲时教孩子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细心。如果不细心,就容易编错。所以在编时要反复思考,不能粗枝大叶,抓住一点就胡编。二是要耐心。编提纲要一段段编,要抓住主要的内容编,比较艰苦,这就需要耐心,没有耐心是编不好提纲的。
这种方法,其他各课也适用,特别是数学,因为不把一章一节一段的数学教材预习清楚,就不可能彻底了解教材,掌握知识。
4.圈点标记法
列宁读《哲学笔记》时就用了许多数学上的符号,如“”(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