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天生的好奇心支配下,观察力常常是敏锐的,他们喜欢接近与观察新鲜事物。孩子的生活范围如果过于狭窄,成天被关在单元房里,埋首于教科书中,会使孩子的观察受到局限。为了鼓励孩子勤于观察,家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动物园、植物园、森林、海滨公园等,这些都是孩子爱去的地方。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画展及其他艺术展、科技展参观,以便扩大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尽情地去观察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训练人们精细的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事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他说:“如果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别,那并不表示这个人有什么特殊才能。如果看出一只猪与一头骆驼不同,不会有人因此说这个人很聪明。同样一个人能看到两样相近的东西,如骡子和马,或寺院与教堂,有相近之处,也并不表示他有多少才能。不容易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能分辨出同中之异。”许多知名学者、文人、艺术家,在实践中也证明了黑格尔的见解。
因此,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父母还要教会孩子善于观察。为了锻炼孩子的观察力,父母不仅要引导孩子多看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客观世界,还要教会孩子用比较的方式,去寻找,去发现相似事物间的区别与差异;去研究,去找出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点。
在这方面,父母只要留心,教孩子学会比较的场合和机会是很多的。例如到公园里,有许多相似的树木,你可以让孩子找找有几个不同的品种;到了动物园,你可以让孩子比较一下猴子与猩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到花园玩,你可以让孩子辨认花丛中有多少种花,有几种颜色,它们的香味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都可以提示孩子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动物中,猫和狗,鸡和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也一样可以进行比较。在孩子们明白了猫狗都有四只脚,鸡鸭只有两只脚等表面的差异后,再引导他们进一步仔细观察各种动物的神态、习性等特征,使孩子对这些动物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父母可在观察基础上,再让孩子把这些小动物的模样、特点,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也可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也可以绘声绘色地讲给小朋友听。这样可让孩子在兴趣盎然的游玩中,既增长了见识和知识,也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上面讲了观察力对于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家长要怎样才能开发孩子这方面的潜力,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呢?
1.情景训练,就是创造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的观察辨别,达到开发孩子观察力的目的。
有一次,国际心理学会议正在某大厅举行,突然从外面冲进一个农民模样的人,后面追着一个手中挥舞着东西的黑人。两个人在会场中追逐着,紧接着,两人又一起冲出门去。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不过二十秒钟。
与会者尚在惊愕之中,会议主席却笑嘻嘻地请所有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原来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做的实验。
在上交的40篇报告中,没有一个人的记录是完全正确的。虽然每个人都注意到两人之中有一个是黑人,然而40人中只有4人的报告说黑人是光头,符合事实。其中有的说他戴了一顶便帽,有些甚至说他戴了一顶高帽子。关于他的衣服,虽然大多数人都说他穿一件短衣,但有人说是有条纹的。而事实上,他穿的是一条白裤子、一件黑短衫,系一条大而红的领带。
这就是情景训练,在这个训练中,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观察力。
2.图形训练,就是利用对图形的辨别开发孩子的观察能力。
比如,可用两张纸在上面画两幅图,一张纸上有20件餐具,另一张纸上只有19件餐具,叫被训练的人在一分钟之内找出少了哪一件餐具。
3.文字训练,就是通过文字对食物的描述,来开发孩子的观察能力。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博学多才,且风趣。当时北朝有位使者,自以为很懂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苏东坡就写了一首《晚眺》的诗,有意为难他。这首诗只有12个字:
亭景画 老拖筇 首云暮 江蘸峰
北朝使者看了以后,极为惶惑,说:“实在太深奥难懂了,我今后再也不敢言诗啦!”
为什么北朝使者看不懂呢?原来他不懂当时由苏东坡首创而十分流行的一种“神智体”的诗。“神智体”的诗是不把诗句写出来,而是“以意写图,令人自悟”,其实是一种诗谜。这12个字的谜底实是一首七言绝句,应这样读:长亭短景无人画,老人横拖瘦竹筇(竹筇:手杖)。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