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在学习中一部分学科成绩好,一部分学科成绩一般,一部分学科成绩较差。用孩子自己的话来说,有的学科是强项,有的学科是弱项。他们对“强项”很有兴趣,学习成绩就很好;对“弱项”不感兴趣,下的功夫也很少,就造成学习成绩不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孩子的兴趣使然。此种兴趣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关系很大,就家庭环境来说,“体育世家”的孩子喜欢体育,“音乐世家”的孩子偏好音乐等;在学校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及人格魅力也可能引起孩子“偏科”。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喜欢数理化,而对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屡屡犯难,而有些孩子则恰恰相反。
二是目前学校教育体系的安排,将孩子学习的科目划分主次。在中学阶段,一些中学将孩子所学课程分为“主课”和“副课”,凡升学考试和高考的必考课目为“主课”,其余则统统为“副课”。平常,老师和孩子都重视“主课”,忽视甚至轻视“副课”。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家长还支持孩子这种“偏科”学习。
事实上,孩子学习偏科不利于发展。孩子偏科造成知识结构不完整,影响考试成绩;从长远看还会造成知识结构失调,将来容易造成适应社会的困难性,影响工作。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纠正“偏科”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偏科”的危害,培养全面的学习观。
中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为孩子日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各年级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而设立的,偏废任何一门课程,都犹如修建高楼大厦时地基缺了几样关键的东西,其后果是很严重的。
通过对全国4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都将学科结构均衡作为学习秘诀。
当然,这些状元孩子当中也存在所谓的强项和弱项,所谓强项就是自己拿手的项,所谓弱项就是相对于强项来讲比较弱的项,但并不是偏科。高考也好,中考也好,所规定的课程都要考好,有一门考不好就使你的总分大大下降。有些高考状元很形象地说:“学习各门课不能丢胳膊掉腿的,否则考试很难成功。”
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孩子说:“我认为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哪些功课好,哪些功课差,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自己擅长的功课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减少复习时间,多下功夫攻自己的弱项。因为在强项上多花时间,只能是锦上添花,所增分数也到150分为止,况且分数越高,想增1分就越困难。而弱项则大不一样,原本不熟悉的知识只需稍下功夫,在高考时就能提高不少分数。我们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提高,这种方法是应该提倡的。”
总结高考尖子生的学习经验,可以看出他们对强项、弱项的态度和方法基本如下:
(1)对弱项不坐视不管,而应该花大力气改变弱项。
(2)强项不能放松,放松了,强项可能会变成弱项。
(3)弱项、强项应该一起抓,但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弱项应该多一点,强项应该少一点。
(4)抓了两头(强项、弱项),中间科目也不能放松,也应花一定时间进行复习巩固提高。
(5)要使弱项变成强项,关键在于努力。如果不发奋努力,弱项绝不可能变成强项。
父母一定要教导孩子,将来考大学你要想考得好就不能偏科,偏科必将影响你高考的成绩。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结合一些具体考生的实例,这样会引起孩子心灵上的震动,发挥教育的作用。我们认为父母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激发孩子对“非优势学科”的兴趣。如孩子在理科学习方面得了好成绩,而文科不足,此时可鼓励孩子:“你数学学得这么好,语文能不能也学得这么好呢?试试看。”家长平时也可和孩子分析某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甚至也可“请教”孩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许多孩子语文不好主要表现在写作不好,此时家长可鼓励孩子写日记,模仿一些名家名作的布局、结构。让孩子多阅读一些文学名著和文学报刊,并鼓励孩子向报社、杂志社投稿,参加一些写作比赛,逐渐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家长要有耐心。纠正孩子学习偏科不能一蹴而就。家长要热情辅导孩子的“非优势学科”,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孩子对该学科的兴趣,增加信心。长期坚持下去,学习偏科的问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
再次,要树立孩子学习的信心。孩子某门课学得好很容易对这门课有兴趣,某门课学不好就容易丧失兴趣或兴趣不高。因此对孩子来讲,要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鼓励孩子,向孩子说明白你也能学好其他课,你这门课一定能学好,因为你有能力把这门课学好,可能是你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不好,下的功夫不多,才造成学习成绩不满意。孩子只要有学好偏科那门课的信心,又适当下一些功夫,不愁解决不了孩子偏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