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防微杜渐,纠正学习上易出现的毛病 孩子不爱去上学怎么办(1 / 1)

与一些孩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相反,一些父母发现,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带他们去学校报名上学接受教育时,孩子有惧校反应,上学时不肯进校门,拉住父母不肯放手,哭喊不上学,上课下课哭闹要找父母;不知校规,不懂上课要遵守纪律、专心听讲,课上随便说笑,影响老师讲课、同学听课;不愿写字念书,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话,不能记住老师留的作业,写作业时东张西望,或是望着书本不肯动笔,甚至哭哭闹闹不写作业;不懂文明礼貌,对老师不理不睬,甚至向老师发脾气,对同学粗暴蛮横,打人骂人……

凡此种种,我们称之为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孩子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它是由生理的、社会文化的、心理的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给孩子造成的学习上的困难。

学习准备不足是多种学习障碍形成的因素之一。

学习准备包括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学习准备不足是指孩子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在不适应学校正规学习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学校的正规学习,因而造成孩子学习困难,导致学习障碍形成。这种情况发生于新入学的小孩子中,而且大多是心理方面的准备不足。

心理准备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这些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下娇生惯养,或因过度保护而胆小懦弱,怕接触不熟悉的环境和人;或因过度放纵而任性粗蛮,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以自我为中心;或因缺乏启蒙教育而知识面窄,理解、接受能力差。

孩子上学,对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件大事,但许多家长只重视给孩子做上学的物质准备,给他们买漂亮的书包,时髦的文具,却忽视帮助孩子做好上学的心理准备,没有或缺乏对孩子进行遵时守纪、刻苦学习、团结友爱、礼貌诚实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和老师在新生入学后只就事论事地解决孩子的一些表面问题,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家长、老师都认为孩子的种种表现只是暂时现象,时间长了习惯了就没问题了,没有看到心理准备不足给孩子造成的困难会随时间的推移由显性变为隐性,而且很容易改变存在形式长期存留在孩子身上,使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失败体验过多而失去自信,导致厌学情绪严重发展。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形成学习障碍,不但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让孩子适应成为小学生的身份转变呢?

孩子上学以后,学习就成了孩子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和义务,这个时期孩子的学习带有了强制性。

孩子必须学会独立地学习,并且要完成好国家统一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习各种基本技能,因此孩子的体力消耗增大了,家长应在孩子入学前锻炼孩子的体魄。

总之,家长应该为孩子入学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主要是帮他们熟悉学校环境和学习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同学,结识新友;帮助他们明确作为一名孩子自己应做什么,应怎样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开学典礼结束后,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了解新同学,多结识新朋友,鼓励孩子通过自我介绍和互相介绍,增进相互的了解,熟悉身边的同学,使孩子克服害怕生疏的心理,产生愿意到学校和同学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愿望。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尽快与新同学们相识。有很多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结识的新朋友的各方面情况,说得头头是道,哭哭啼啼不愿进校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怯怯懦懦要家长送进教室的也明显减少,新生们手拉手高高兴兴进校门。

父母还要给孩子讲解学校对孩子听课、课下、作业、尊师、团结等方面的要求,然后带孩子认识学校,熟悉环境,让老师的和蔼可亲,新同学的热情友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使孩子觉得在学校比在幼儿园、比在家都更有意思,解除对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的陌生感、恐惧感,从而逐渐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向往。许多家长这样做之后,孩子开学第一天回家后非常高兴,反复叮咛父母明天要早点送他去上学,不能迟到,并告诉父母:“我们的学校好,老师好,同学也好。”非常愿意到学校上学,还表示一定好好学习。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常规训练,细心观察,耐心指导,教导孩子懂得并学会怎样听讲、写作业,怎样休息、守纪律,怎样支配好时间、利用好时间、抓紧时间完成应做的事,怎样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做好教室的卫生,怎样与老师同学相处……这些常规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应尽量减少单纯说教,增强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用孩子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进行沟通,针对性越强,实效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