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克服学习理解困难(1 / 1)

作业、答题正确与否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反映了思维的水平。理解有多种情况:一是真正地理解,本质地理解;二是表面上理解,本质却不理解;三是模糊地理解,实际也不是很理解。后两种情况,在小孩子中颇为常见。

例如,学过“祖国”一词,他们能用“祖国”造句、说话,但当问他们“日本的小孩子的祖国是哪里?”有的孩子回答是“美国”“英国”,还有的回答是“中国”。这表明他们对“祖国”一词的本质含义没有理解。

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常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理解问题:

1.知识理解混乱。学习某种知识,孩子不自觉地将现在学的知识与以前学的知识搅和起来,视二者为一。

比如,学习“溃不成军”这个成语,儿童很容易想到“溃散”“打败仗”,这些知识在脑中缠绕成团。你叫他们形容敌人的大部队被我军打败、狼狈逃窜的情景,他们便能正确用上“溃不成军”的成语。可是,当他们作文中写敌方三个特工人员被我军打跑的情形,却写成“这三个敌人被我军打得溃不成军”。可见,他们对“溃不成军”并没真正地理解。

2.消极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认识事物,从而容易走向死胡同。

比如,孩子学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这部分知识,思维易形成“多”和“加”相联系的定式。遇到“求8比2多多少”这类题目,他们可能用“8+2”去做。

3.表象的概括。表象的概括仅揭示事物外部联系、外部特点;抽象的概括方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学儿童经常运用的是表象的概括,从而出现许多概括错误的问题。

心理学家曾用画有“人”“马”“车”“虎”的图在儿童中做实验,要求儿童取出一张和其他三张不属于一类的图画。结果发现,小学儿童有不少能正确取出“车”,但即使挑出“车”的,他们的根据却是“人、马、虎,都有头,有身子,有脚。车没有”。很显然,他们的概括停留于表象概括的水平。

4.直接的理解。直接的理解是不经过间接的思想过程直接实现的理解。小学的有些知识通过直接理解即可掌握,因而处于低层次理解水平的儿童也能做对作业、答对问题。

比如,他们通过经验,能较快理解“水”有液态的、固态的、气态的。固态的水是冰,液态的水即平时见到的自来水,气态的像平时见到的蒸汽。完成与此有关的作业,他们回答得很正确。可是,你若问“地上的水和空中的雨有什么关系?”他们很可能就回答不出来了。因为前者只要求直接理解,而后者要求间接理解。

那么,怎样才能洞察孩子的作业、答题“正确”后面的“错误”呢?可通过下面的方法:

1.变式提问法。变式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变换各种形式,使本质特征保持不变,非本质特征经常变化。

如,孩子学了“果实”一词,如果孩子认为“只有能生吃的才是果实”,这就说明他的理解是错的。可以问他:“苹果是不是果实?”“棉籽是不是果实?……花生是不是果实?”这样孩子就知道了果实的本质,并非只有能吃的才是果实。

2.深究理由法。孩子做对作业、答对问题,不仅要他说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回答,还要他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如果只是做对、答对而不能说出理由,可能是表面地理解、模糊地理解。如果不能说出自己的思路,则反映出自我检查的思维能力还比较缺乏。

3.故设矛盾法。孩子做对作业、答对题目之后,不要急于表态,可以故设矛盾:“你为什么不那样做呢?”“那样做是否也可以呢?”真正掌握知识的孩子不会被矛盾所干扰;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孩子则可能不知所措,为矛盾所左右。

4.生活情境测试法。对孩子学习的内容,不从作业或答题中去看,而是结合生活实际的某些相关现象让他们来分析,以测试他们的理解程度是否深刻,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得怎样,是否经常受定式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些办法,可以很好地帮孩子克服学习上的理解困难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