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克服学习思维困难(1 / 1)

我们常听到有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脑瓜不开窍。虽然这有时只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错把孩子反应迟钝当成脑瓜不开窍来责备,但有的孩子确实是真的脑瓜不开窍。

一道数学题,老师课堂上讲过,父母又讲给他听,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

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尊敬的人”,老师反复强调要注意“最尊敬”三个字,可他写的却是邻居家的小妹妹,老师给他的作文打了个零分,他还在心里责怪老师蛮不讲理。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不开窍,其实是一系列思维的问题。换句话说,“不开窍”的孩子往往存在思维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学习上并非少见。

脑瓜不开窍的症结在哪里呢?

1.抽象概括能力差。抽象概括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以直接表象为依据。例如,在进行分类实验时,他们认为猫和鸟也不能分在一类,因为“猫生活在这里,不会飞”,而“鸟生活在树林里,会飞”。羊和狼不能分在一类,因为“羊和狼是敌对的……狼会吃小羊”。这表明,他们在进行抽象概括的时候所依据的是事物具体的、局部的和表面的特点,而没有掌握“动物”这个内在的、本质的特点,因而出现了分类上的根本错误。

2.思维逻辑性差。在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在思维的逻辑进程或逻辑结构上表现混乱。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语词新作:自创文字、符号和图形。

逻辑倒错:推理缺乏逻辑性,或是无前提或是因果倒置。

思维破裂:语言缺乏联系,令人难以理解。

思维不连贯:杂乱无章,断断续续。

3.缺乏思维的独立性。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的,有问题、遇矛盾时依赖别人解决。

4.缺乏思维的灵活性。思维固着、刻板,不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老师讲的例题他能做出来,稍微变换一下条件,他仍只会按例题的办法去做,这样做当然只能是错的。

5.缺乏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思维迟钝、联想缓慢、表述吃力。别人用1分钟便能解决的问题,他可能要用10分钟,甚至50分钟。普通的课堂提问,已经有三个同学回答出来了,他还在那里冥思苦想。

6.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思维表面化,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含义。例如,把“一毛不拔”理解为“一根毛不肯拔”。

需要说明的是,思维问题是相对于一定年龄而言的。婴幼儿,包括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分类时不能将羊和狼归为一类;在解释词义时,把“一毛不拔”理解为“一根毛不肯拔”,都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发展只能达到这种水平。但是,如果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初中孩子仍然处于幼儿的思维水平,肯定就存在思维问题。俗话说的“不开窍”,便是指的这种情况。

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思维困难问题,那么就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清查,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和治疗。

1.是否受到有害物质的刺激。有些问题主要是对人脑、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所致。有些地方污染比较严重,孩子不知不觉受到侵袭,后果起初表现不明显,没能引起家长的注意,但当思维问题出现之后,矫治起来就比较棘手了。因此,家长应当注意不要让孩子到污染严重的地方玩耍。

2.是否存在脑部损伤。如果孩子早期生病或者被击打、摔碰而使脑部受到伤害,那么可能导致学习思维困难。伤害可能当时并没有出现严重症状,但是在潜伏期留下了后遗症。到了一定阶段,比如学习特别紧张、学习负担特别重、学习压力特别大,他们脑负荷超载,潜在的问题就会表现出来。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就应及早到专家那里会诊治疗。

3.是否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有的孩子学习时脑瓜不开窍,可能与情绪有关,而孩子的情绪问题又与家长教育有关。心理学工作者做过许多比较性实验,挑选一批有情绪问题的孩子,对他们进行思维效率的测试;然后,运用心理矫正的方法,解除这些孩子的情绪问题,使他们的情绪明显好转,再进行同样难度的思维效率测试,结果证实:在情绪转变之后,思维效率大幅度提高。如果孩子不开窍属于情绪问题所致,那么父母应改变教育方式。

4.是否存在思维习惯不好的问题。有的孩子思考问题没有耐心,分析问题不细心,思维缺乏条理性,不愿深入探索,诸如此类不良的思维习惯必然抑制思维潜能的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天资较好的孩子,也可能变得“不开窍”。因此,父母应该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5.是否存在消极的暗示。有些孩子在学习某些内容的时候,由于开始不太适应,学习很吃力,经常出现错误,父母不了解情况,一个劲儿地批评孩子,经常骂孩子“笨蛋”。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遇到难题解决不了,会认为家长骂得对,也许自己真的是“笨蛋”。渐渐地,他们就不再努力,自暴自弃,最终成了真正的“笨蛋”。

心理学家指出,不管是生理的、病理的、情绪的、习惯的还是不良暗示等原因造成的思维问题,都是可以逐步改善治疗的。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与训练,使孩子逐步树立自信心,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