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1 /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之精妙,就在于培养学习的乐趣。“乐在其中”是人生追求学问的最高层次,只有以学习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习好。一些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但只要加以合理的引导,就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古有“悬梁刺股”,现在的孩子是每天早起晚睡,书不离手,仿佛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可是,经过繁忙的一天学习,经历了几场考试,每一张试卷都做得非常顺利。数学的最后一题,超级难,你苦思冥想,耗尽所有大脑细胞终于解出了它。那种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无与伦比,尤其当别人称赞你时,你更是会乐上了天。

总之,学习的乐趣之一就是经过你的努力而取得认可的那种喜悦,只不过有些孩子不善于发现罢了。即使是一名差生,也有学习的乐趣,老师的关注,作业本上的字写得漂亮,都可以成为一种快乐。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学得更快、更好。学龄前的孩子们学习的速度是惊人的。他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学会了走路、说话,认识了身边的许多事物,尽管他们的智商并没有大一些的人高。现在你学一门外语的速度也许还没有儿童学说话的速度快。这是因为孩子们非常希望了解身边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小时候都没有上过学校,但他们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当然,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去发现在学校学习的乐趣。

很多孩子可能会说:“在学校学习那么没意思,哪有什么乐趣呀?”那可不一定。如果你去寻找,就会发现乐趣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去想这个东西是多么的有趣,而不是去想它多么枯燥。比如在学习数学时,你可能会想到一个又一个的定理很烦琐,证明起来很困难。你也可能想到数学中有很多规律,规律之间互相联系,组成许多新的事物。你还可能为学到了新的知识而高兴。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尽量引导孩子去想有趣的事物,而不是去想枯燥的事物。

彬彬从小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3岁的时候,妈妈为他报了个小提琴班,提高点音乐素养。可几次课上下来,彬彬就不想学了,每次上完课,老师要求家长督促孩子练琴,妈妈都很认真,可彬彬每次都拉不了一会儿就问:“行了吗?到点了吧?”因为练得少,下一次上课时自然表现不佳。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有人说:“学琴的孩子无童年,你没看过傅雷家书吗?连傅聪这样的大师小时候也是不爱练琴的。”于是,妈妈下了决心想试一下严教。

当天晚上,彬彬练琴时,妈妈就站在一边,拉错了,重来;又错了,再来;彬彬从哭丧着小脸到最后哭出了声。妈妈也没办法,冲他大吼大叫之后,只好让他去睡觉。这时,彬彬的爸爸说:“我觉得这琴不学也罢。因为孩子不快乐,你也不快乐。都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不希望孩子被逼着学什么,这会让孩子以后讨厌学习。”思索良久,夫妻二人达成一致:不管学什么,首先得让孩子从学习中得到乐趣。

第二天,妈妈告诉彬彬,小提琴班不用去了。如果彬彬觉得有什么是好学又好玩的,就一块去玩。彬彬眨着眼睛看着妈妈,突然一声欢呼:“真的?太好啦!”

就这样,每次到了兴趣班时间,全班小朋友都去上课了,只有彬彬一个人留在班里。有一天妈妈去接他,一见面彬彬就举着一张纸告诉妈妈:“我要学画画!今天我跟关老师去画画了,我画得最好!”妈妈接过来一看,是棕色的小熊,身上画满了大朵的五颜六色的花朵。老师告诉妈妈:“今天大家上兴趣班课的时候,彬彬不愿意留在班里,就跟着美术班的小朋友走了。结果,他画的熊宝宝最漂亮——他还给熊宝宝穿了一件漂亮的花衣裳!美术老师说这孩子有想象力。”因为有学琴的教训,妈妈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就跟老师说:“那就先让他报美术班试试吧。”

彬彬的父母也转变了教育思想,对孩子的画作都表示欣赏,无论他画什么,都表示欣赏。孩子对画画的兴趣就这样保持下来了。老师也觉得彬彬对美术挺有感觉,应该着力培养。于是,父母又带他去少年宫,学了儿童画、中国画、素描、油画等。

因为对画画有兴趣,彬彬常常是一有时间就躲在小屋画画,经常被老师推荐去参赛,先后得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奖项。父母问他得奖高兴吗?儿子大声说:“高兴,画画本身就让人高兴。”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成年人要承受很多来自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孩子的学习也是一种工作,一种任务,是一种必需的“吃苦”,所以在协助孩子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往往把这种“吃苦”的想法也放了进去。

事实上,孩子学习固然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但是却绝对不应该是一件吃苦的事情。如果让孩子认为学习就是吃苦,那么很难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孩子厌学。只有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孩子才能真正地克服厌学情绪,变得乐于学,勤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