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可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成为自己的“替身” “傀儡”。
老王小时候被周围的人称为“神童”,但是因为家境贫困,小学没念完就辍学打工了。为此老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如果当时能够一直读书,现在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而不是成为一个仅仅靠体力劳动来维持生存的普通工人。
孩子小王出生以后,老王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小王身上,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为了让孩子好好读书,完成自己小时候未实现的梦想,老王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他从来不肯让孩子做一点家务,给孩子请最好的老师,上最好的学校。当然,他对小王也是严格要求。
小王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绩在学校中一直名列前茅。不过,小王性格内向,除了学习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别的兴趣,也很少和别人交往。到了高三,老王更是勤加督促,生怕孩子因为一时的大意考不上好的大学。
令老王意想不到的是,当北京某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的时候,一向乖巧的小王竟然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了。
“……对不起,爸爸,我真的好累。我觉得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不是自己,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朋友,除了不断地学习、学习、学习,我一无所有,您的意志就是一切,我就是另外一个您……我真的好希望能让您开心,可是我真的无法忍受现在这样的生活了……”
老王疯了一样寻找自己的孩子,两个月以后终于在异地的一个城市找到了身心俱疲的小王。虽然小王重新回到了老王的身边,但是却再也不肯去上学了,而且一看到书本就头疼、恶心。在老师的建议下,小王去看了心理医生,结果是得上了严重的厌学症。老王欲哭无泪:“我究竟做错了什么啊?!”
教育专家蔡芹老师说:“家长们总是在忙着为孩子编织梦想,却很少问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个梦想,也不在乎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梦想。”
现实中,许多家长并不是真正为孩子的前途和健康考虑,而是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替身”,让孩子将来为自己争面子、挣大钱。说穿了,家长实际上是为自己考虑,孩子的肩上背负了家长太多的期望。例如,有的孩子并不喜欢跳舞,但家长认为跳舞可以让孩子将来出人头地。还有的家长,因为曾经有过类似的梦想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于是就硬要孩子学。在这种强迫状态下,孩子根本没有学习兴趣,也无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再加上孩子青春期和性格形成期的逆反心理,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那么,面对因这类原因而叛逆、厌学的孩子,家长的教育思想应该这样调整:
首先,家长要明确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未来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是绝对不是父母的傀儡。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并让孩子感觉到这种尊重,使他们知道父母不仅在乎他们的成绩更在乎他们的感受。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从彼此的尊重与交流开始。
其次,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需要引导、培养的,而不是强加的。儿童教育的关键是为了让孩子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童年乐趣。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孩子的自身喜好也不应该忽视。
比如,孩子不喜欢书法,对学习书法十分厌烦,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发现书法中隐藏的乐趣,让孩子逐渐产生对书法的兴趣。或者观察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让孩子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用父母的权威去强迫孩子学习。兴趣是创造之母,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无效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父母要发挥对孩子成长的引导作用,要对孩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同时,父母对子女要有合理的期望值,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时时更新,成才标准多种多样,正所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父母殷殷希望的陪伴下,一步步走向成功,既实现了自我,又了却了父母的心愿,使父母与孩子实现“双赢”,共同拥有美好的未来。
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开始苦心经营培养孩子这项“伟大工程”,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金钱,更是全部心血和深深的爱。为了让这份爱完全发挥作用,成为帮助孩子腾飞的翅膀,而不是阻碍孩子成长的障碍,父母们应该注意关爱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期望孩子成为自己的“替身”,而要让孩子成为最适应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