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孩子以渔,而非授之以鱼(1 / 1)

古时候,有一个渔民十分疼爱孩子,从来不让孩子出海,而是自己打鱼回来给孩子。渔民活着的时候孩子一直在父亲的关爱下快乐地生活,可是当渔民老去打不了鱼以后,他的孩子就因为不会捕鱼而活活饿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溺爱孩子的父母却背道而驰,他们授孩子以鱼,却没有授孩子以渔。许多父母都热衷替孩子们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实质上父母是在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并使孩子失去原本属于他们的实践机会,也会使孩子不愿意去学习这些基础的生存技能。

病在孩子,根在家长,父母的爱可促进孩子的精神发育,但溺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心理学家看来,孩子的问题其实大多数源于父母,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只能根据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如果父母什么都给孩子安排好了,什么事情都不用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的保护伞,就根本无法生存,更别说好好学习了。

“我是圆圆的第五个家庭教师,前四个都受不了他的脾气放弃了。”武汉科技大学数学系的小月告诉记者,在接触了孩子不到一星期,他也动了走的念头。

圆圆今年6岁,9月份他将成为小学生。为了让圆圆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父母为他请了家庭教师。

圆圆家境殷实,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很少有时间管孩子,爷爷奶奶又格外宠爱孙子,这让圆圆从小就特别淘气,谁也不怕。由于长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常与同伴发生矛盾,在经历了两个星期的幼儿园生活后,圆圆被接回了家。

学习时,来了兴趣,圆圆会坐下跟着小月念上几句拼音;兴致没有了,便起身去玩玩具。小月阻止时,就被圆圆极不耐烦地推开:“谁也管不着我。”奶奶则在一旁为孙子说话:“学了这么半天,还是让孩子玩会儿吧。”而此时,往往坐下还不到5分钟。

小月发现,在家中唯一可以经常陪伴圆圆、教育圆圆的只有奶奶,而奶奶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迁就、放任。这也令圆圆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凡是他人妨碍到他,他便会予以“反击”。圆圆如果以这种个性走进小学,将难以适应校园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缺乏适应力,肯定会产生厌学情绪。

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孩子来说,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亲应该帮他做所有的事情,为他服务。而某一天父母亲不再这样照顾他,他便会有沉重的失落感。

其次,对父母而言,他们自认为的无私行为实际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忽略了孩子本身成长的需要。倘若等孩子长大之后上学了,父母还是一如既往,还是不断地替他做事情,孩子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无能的人。

孩子上学后,家务不让沾边,怕影响其学习;作业完不成就代笔,怕受老师批评。这无疑扼杀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使孩子成为又懒又笨、十分无能的人。

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溺爱孩子的家庭中孩子的成长轨迹:孩子上幼儿园了,每天爸爸给他穿好衣服、系好鞋带送到幼儿园,鞋带松了踩着摔个跟头他也不会自己系上;孩子上小学了,不会擦屁股,在学校他就憋着不上厕所,实在憋不住了就……弄脏了裤子被同学嘲笑;孩子升入中学,妈妈定时到学校给他送奶,还是用奶瓶装的;孩子考上大学一家人开心极了,开学那天,爸爸扛着最重的行李,妈妈身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背包,两人气喘吁吁地紧跟在手拿一瓶矿泉水走在前头的孩子;孩子大学毕业了,为找个好点的工作爸爸开始求人、托关系,生怕孩子不满意;孩子要结婚了,一套新房花掉了夫妻俩大半辈子的积蓄,还不算必须置齐的家具、电器;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看孙子就成了老两口最大的任务。

溺爱是一种自私的爱,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溺爱只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而算不上爱孩子。

被溺爱的孩子的厌学都不是先天的、固有的,而大多数是家庭教育不当所引起的。解决这类孩子的厌学问题,绝对不能当成孩子贪玩或者其他表面原因引起的问题来处理,要治疗现代溺爱综合征,需要家长和学校统一思想并密切配合。

授孩子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要想让孩子走出厌学的困境,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抱出来,而应该是教孩子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爬出来,哪怕他跌得鼻青脸肿。在学习中,解决孩子厌学的最好办法不是强制或者引诱他学习,而是让他形成潜在的学习需要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