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老不好,看看是不是乳糖不耐受(1 / 1)

腹泻持续时间长、没有明显好转,尤其查血常规、便常规并未有明显异常时,妈妈们就又不淡定了。宝宝腹泻老不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宝宝持续腹泻10天以上没有明显好转,同时伴有排气多、大便里有很多泡沫、腹胀、无规律哭闹、夜间睡眠不好时,就要考虑是不是乳糖不耐受。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你身边有没有很多喝完牛奶就肚子不舒服的人,要么肚胀、要么腹泻,其实,这就是乳糖不耐受的表现。

母乳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乳糖。乳糖是糖类中的一种,与宝宝的身体发育,尤其是与婴儿大脑的迅速发育成长有密切联系,是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但是它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需要被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如果一个人乳糖酶分泌不足,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进入人体的乳糖。而那些没被分解的乳糖会进入大肠,在大肠里被肠道菌群酵解成酸类和气体。所以,乳糖不耐受比较通俗的表现就是:腹泻、腹胀、放屁多、肚子不舒服;大便酸臭,颜色不是金黄色,而是绿色大便或者泡泡大便。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的直接原因就是乳糖酶缺乏,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先天性、晚发性和继发性的乳糖酶缺乏。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与种族以及遗传有关,真正的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发生概率很低,非常罕见。是从孩子一出生就急需处理的医疗状况,会有明显的脱水和营养不良症状。

2.晚发性乳糖酶缺乏

随着年龄的增长,3~5岁后乳糖酶活性会自动逐渐降低,部分孩子开始出现乳糖不耐受,这是生物进化的自然结果,提示该断奶了。

怎么留住身体里的乳糖酶呢?那就是让宝宝从小一直喝奶,大部分的宝宝体内都是有足够的乳糖酶的,坚持饮用可以刺激这些酶的活性,保存更多的乳糖酶。如果是成人,试着找到合适自己的剂量。乳糖不耐受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乳糖酶,可能只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酶不足,那就找到喝了不会拉肚子的量,然后少量多次饮用。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如果想摄入足够的奶制品以保证钙的来源,也可以选择喝酸奶、吃奶酪,因为酸奶或者奶酪在发酵过程中,乳糖已经被分解了。

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所谓继发性,一定就有原发性。

肠炎(轮状病毒)、慢性腹泻、免疫系统等疾病都有可能引发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大家都知道常见的肠炎,比如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大概在5~7天内会痊愈。之所以长期腹泻不止,是因为病毒在损伤肠道的同时,还会破坏小肠黏膜,使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受到损伤,造成乳糖酶不足。这时宝宝进食的乳糖就不能被正常消化,出现乳糖不耐受,从而引起继发的乳糖不耐受性腹泻,而这种腹泻是慢性的,因为肠道恢复需要时间。如果不做其他处理,等待肠道自行恢复到能够分泌足量的乳糖酶,一般需要2~8周。

乳糖不耐受要如何治疗呢

这里主要指继发性的乳糖不耐受。

1.母乳宝宝

如果孩子是母乳喂养,不需要减少或暂停母乳,也不需要换成羊奶。哺乳动物的乳汁中都含有乳糖,只是不同动物乳汁中的乳糖比例不同,人乳中乳糖约为7%,牛奶为4.2%,山羊奶为4.6%。不管换成羊还是其他动物的奶,依然可能不耐受。所以不建议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停止母乳或换配方奶,母乳是最佳的可以帮助肠道恢复健康的食物。

现在普遍的治疗建议是每次喂奶前(至少15分钟)给乳糖不耐受的宝宝服用乳糖酶,待宝宝腹泻逐渐好转时,乳糖酶可以逐渐减量,直至停用。

但是很多宝宝服用乳糖酶之后,乳糖不耐受症状并无明显缓解。所以,有研究建议,如果真的要用乳糖酶,应该提前把乳糖酶滴入挤出来的母乳中,等待一晚或一天,等乳糖酶把母乳中的乳糖分解了,再喂给宝宝喝。

2.奶粉宝宝

除了同样被建议添加乳糖酶之外,乳糖不耐受的奶粉宝宝还可能被建议换成无乳糖配方奶粉。但事实是,在临床治疗中,只有纯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而且出现营养不良或体重降低的时候才考虑换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因为无乳糖配方奶粉中不含乳糖,所以不能保证半乳糖的摄入,而半乳糖对宝宝身体尤其大脑发育非常重要。所以不要随便给孩子换奶粉,换之前最好咨询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食用时间。

3.??添加辅食的宝宝

乳糖不耐受期间,辅食添加要注意回避含有乳糖的食物。牛奶可以换成酸奶或者奶酪,也可以通过其他食物获取钙。比如,一些低草酸的绿色蔬菜,如西蓝花、大白菜叶、卷心菜、羽衣甘蓝等都是很易吸收的钙来源;豆腐也能提供较高的钙,而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其实,只要孩子的乳糖不耐受不是原发性的,那么只要解决感染和引起肠道受损的疾病,等待肠道完全恢复健康,乳糖不耐受自然会解决,所有乳糖不耐受的处理方式都只是时间问题,唯一比较麻烦的只是小屁屁的清洁和护理工作。

当然,前提是孩子一直以来的身体基础还不错,不是体弱多病型,腹泻期间精神也不错,体重没有明显的下降,那么可以试着等肠胃自行恢复。当然,一切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没有主意,可以咨询孩子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