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田道熊在其著名的《育儿百科》中贯穿始终的思想有两条:一条是尊重孩子,尊重他身体发展的规律,尊重他天然的喜好,尊重他作为独立人的存在;另一条,就是要养一个健壮的孩子,每天至少要带孩子去户外运动,你可以不给他做好吃的,也要去户外,时间能长则长。
运动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1.给孩子一个好身体
这个想必不需要多解释,适当运动可以强化心脏,强化肌肉,增加机体的柔韧性,锻炼孩子身体的协调性和应变能力。另外,丰富的生长激素也是刺激孩子长高的要素。生长激素一个是睡觉的时候很高,另一个就是运动的时候会明显增高。
2.给孩子一个好大脑
哈佛医学院教授瑞迪在其论著《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首度公开革命性的大脑研究。通过美国体育改革计划、真实的案例与亲身经历、上百项科学研究证实:运动不只能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让孩子更聪明、更快乐、更幸福!
孩子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多巴胺能够传递“快乐与兴奋”的信号,促使注意力集中,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能够让人精神高度集中,从而增强孩子的专注力。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是通过运动和感觉来认识环境,通过肢体的探索来了解世界。血液循环顺畅,更有利于智力的发挥。
3.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多进行户外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性格养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户外活动看似是简单的玩耍,实际却是孩子克服一个个困难的过程。球怎么样才能踢准?走哪样的路才能少摔跤?这在起初都不是容易的事,但当宝宝克服困难完成了某项运动,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心理研究早已表明,这类直接而强烈的成功体验,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极大地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另外,户外活动多的孩子,一般都比较阳光开朗,情商比较高,有更多交到朋友的机会,也更容易交到朋友。这非常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为今后入园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打下基础。
4.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
与大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心中的压力不会得到释放,长时间不到户外运动,慢慢地就会出现心理、身体和行为上的障碍。比如,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患多动症、近视、肥胖症,具有攻击性、抑郁、烦躁不安、焦虑、强迫性举动等问题。如果能够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就不会缺乏自我认同,不会精力无处发泄,以上症状都会在大自然中得到缓解和改善。如果能让孩子尽早接触大自然,一些症状甚至都不会出现。
5.给孩子一个好胃口
格拉斯哥大学的生理学家约翰·梅里调查显示,以前一个3岁大的幼儿吃得要比现在的孩子多25%。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孩子却吃得越来越少。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就是运动量太小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吃饭难、需要喂的孩子?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但是,为吃饭发愁前不妨想想,“洪荒之力”不释放出去,能量得不到消耗,孩子又怎么吃得下去?让不爱吃饭的娃爱上吃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出去遛!
6.给孩子一个好睡眠
适量的运动还非常有助于睡眠,这一点作为大人的我们应该感受深切,但是注意不要过量,如果宝宝玩得太累,过犹不及,晚上一样不能睡好。
不同年龄的孩子怎么运动
1.1岁以前,接触自然就是最好的运动
1岁以内的新生儿虽然还不能独立活动,但户外活动对他们来说一样重要。这时的他们处于人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迅速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户外运动要以各种感觉器官的刺激为主。可以带他们去听大自然中的声音、触摸各类物品、观察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注意运动的物体等。
2.1岁之后捡树叶、玩沙子、上下台阶
1岁之后宝宝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开始喜欢自己探索世界。捡树叶、捡树枝、玩石头、玩沙子都是他们喜欢的,还可以顺便练习精细动作、手眼配合。上下台阶、跑、跳也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的运动,不过此阶段宝宝身体协调性还没有发育好,经常会跌跌撞撞,尽量选择比较安全的区域,做好保护措施,再放手让他们玩耍就好。
3.2岁之后各种运动以及社交培养
2岁后,孩子身体的各个系统基本协调,奔跑、跳跃基本都没有问题。扭扭车、平衡车、滑板车,只要给他机会,完全不用担心他们释放“洪荒之力”的方式。此外,这个阶段孩子的情商开始迅速发展,他们对于外界和陌生人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这个年龄的儿童非常不愿独处,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可以帮他们设计捉迷藏、踢球等集体户外项目,让他们在运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等意识。
4.适量运动小贴士
如果运动后孩子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虽然有轻度的疲劳,但没有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等不良感觉,就说明运动量比较合适。运动时家长可以经常摸摸孩子的后颈,如果发现孩子微微出汗了,就应该稍作休息或减轻运动量。
本文观点参考:《育儿百科》《运动改造大脑》《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