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1 / 1)

有人曾问:“教育孩子有什么秘诀吗?”

我的答案是:“没有。”

身为父母,我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但是不少父母经常会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等,进而希望找到一条省时省力省心的教养途径。

然而,教育孩子真的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如果真的有什么秘诀的话,我始终相信一点,我们对孩子的养育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在不经意间就能影响到孩子的思考、成长,甚至是一生,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

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只想着“言传”教育孩子,却往往不注意“身教”的作用。

朋友刘楠的儿子彭彭今年上六年级,因为成绩特别差被老师“特殊关照”。班主任给刘楠打电话:“孩子的这种情况必须要重视了,照这么下去,初中根本跟不上。”这下刘楠着急了,周末给彭彭报满了补习班,哪家贵报哪家,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孩子对学习根本不上心,倒是对玩游戏很上心。

这天,看到彭彭又在拿着手机玩游戏,刘楠再也忍不住了,从彭彭手里抢过手机,一下就摔碎了。这下可不得了了,彭彭闹着要离家出走。

“玩玩玩,一天就知道玩手机。”刘楠嚷道。

“你一回到家,不也一直玩手机吗?”彭彭反击道,“你除了玩手机,什么也不会做。”

彭彭的话让刘楠愣住了,她没想到自己在孩子的心里是这个样子;她更没想到,自己玩手机的习惯居然对孩子影响这么大。

我也认真观察过刘楠,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她大部分时间都是自顾自地玩手机,于是我建议道:“你整天玩手机不管孩子,还指望彭彭考第一,哪有这么好的事儿。你平时是什么样,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你是个低头族,孩子也会成为手机控;假如你是个爱阅读的妈妈,孩子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之后,刘楠开始放下手机,带着儿子一起看书,一起写作业,一起背古诗。为了让儿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她每天坚持给儿子写一封信。一开始,刘楠还有些不习惯,她努力控制自己,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看书、读报、写日记不仅仅是做给儿子看了,自己也习惯了。

不知不觉地,彭彭也已经变成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像一张白纸,纯洁无瑕,没有受到半点污染。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自己的父母,父母说什么,做什么,孩子就会跟着说什么,做什么。因为单纯的孩子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父母的行为都是正确的,因此就会模仿。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开朗,孩子也会乐观;父母讲礼貌,孩子也会尊老爱幼;父母勤劳勇敢,孩子也会充满勇气;父母相亲相爱,孩子心里也会充满爱。从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我们大致就能了解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这听上去很不可思议,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正如教育界的一句话所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有一次,我和儿子在公园散步,儿子看到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随手捡起扔进垃圾桶。

我欣慰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儿子说:“因为您经常把路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而且您还告诉我,爱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

只要儿子在身边,我就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有礼貌,不随便发脾气;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保持家里基本的整洁;养成说话算话、信守诺言的好习惯;回家多看看书,安排儿子睡觉后,自己也按时休息,等等。在我的影响下,儿子成为别人口中有礼貌、爱干净、讲诚信的好孩子。

孩子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你,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行为出现偏差时,不要劈头盖脸地批评孩子,而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到位。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正直、诚信、礼貌、宽容,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榜样。

著名教育家朱庆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是什么教育,教育人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只凭一张口,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相信。”

教育孩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为人父母和师长一样,做好榜样却是一条捷径,而且孩子会朝着自己预想的那个好的方向发展。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值得孩子模仿,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