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普遍认为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都是完全相同的,在长大以后才会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是后天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所塑造出来的。但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在出生时已具有天生的特点,这些特点组成了不同的个性,并将影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有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地方;有的孩子内向害羞,喜欢独自玩耍、不爱表现自己;有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冒险和挑战,有的孩子处事谨慎,性子较慢,思考力极强……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个性,这正是生命的可贵之处。可惜,不少父母尚未认识到这一点,总是忽视孩子之间的差异,以既定的标准要求孩子,以死板的方式教育孩子,或者让一个孩子向另一个孩子学习,结果导致孩子自身的创造性和优越感被扼杀,变相扼杀了孩子的自身潜力。
正上小学六年级的萌萌,性格大大咧咧,虽然她是一个女孩,但喜欢留短发,还喜欢在操场上踢足球,猛一看就跟男孩子一样,经常被同学们认错。天性乐观的萌萌并不认为像男孩子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相反,她认为这样也不错,让她既可以和女生玩,又可以和男生打成一片。
可是,萌萌的妈妈却认为女孩就应该有女孩的样子,她强迫萌萌要像一个淑女一样,安安静静,留长发,而且不准和班上的男同学一起踢足球。
行不动裙,笑不露齿,学习绘画……在妈妈的严格要求下,萌萌开始有了女孩子的样子,可是这样的她却过得很不开心,渐渐变得不爱说话,爱发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
不得不说,萌萌妈妈的愿望算是达成了,可是教育却是失败的。
从孩子出生起,就逐渐表现出自己的特质和优势,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别存在,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思维、行事模式。
作为父母,我们的教育也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向孩子提出完全统一的要求,而要从每一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承认并考虑不同孩子的个别差异,以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根据孩子的特质给孩子提供不同的机会和环境,帮助孩子发挥所长。
一位儿童教育学家曾这样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
对于养育孩子的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从一粒种子成长为大树,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浇水施肥,还应该是因材施教地浇水施肥。只有用对了肥料,种子的成长才会更加茁壮,才能长成富有特色的一棵树,而不是一片森林中没有一点特色的树。
林琳是两个小男孩的妈妈,老大和老二长得很像,但性格却大不一样。
老大贝贝相对来说喜欢追求完美,这也跟林琳的教育有关,因为林琳把贝贝照顾得太精细了,而且一开始就对他给予了厚望。这就导致贝贝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做事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总是追求完美。比如,他写作业时要求纸张特别干净,不能出现错别字,不能有褶皱,如果有一点不满意,就会重新写整篇作业;跑步没得第一不高兴;考试如果得99分也要大哭一场……
而老二乐乐的性格完全不同,可能因为家里所有人都照顾他、让着他,他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要完成一件事时,他会想很多办法,一一尝试,错了就换一种方式,而且从不害怕失败。如果凭自己的力量搞不定,他会请求身边的人去帮忙搞定,而且对于结果如何,他似乎并不太关心。
对此,林琳经常鼓励劝导贝贝要学会接受失败,告诉他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十全十美,让他减少对自己的压力和要求,但不是说基本的要求不要了,而是让他学会给自己减压。对于乐乐,林琳则会强调要学会承担责任。为此,她经常将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交给乐乐,让他承担完成任务的压力。
朋友们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便向林琳请教,林琳回答说:“贝贝平日做事小心谨慎,所以我要鼓励他;乐乐好勇过人,所以我要约束他。”
对待自己的两个孩子,林琳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很明显,林琳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并善于区别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能够看到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且慢慢地发掘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帮助和引导孩子将这些优点放大,孩子怎么能不变得越来越优秀呢?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而教育的目标就是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包容他们各自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孩子的个性、能力等得到充分发展。如此,才能使孩子的自信心增强,潜能发挥到最大,进而获得成功和快乐。
切记,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可能,我们只有尽可能少的限制他们,给他们足够大的生命框架,他们才能尽情地探索和成长,走上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