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本能地想保护孩子,想尽办法帮孩子规避生活中的伤害,倾尽所有为孩子规划好未来。这本表现了父母爱孩子的心,可实际上,想法和行为总是出现偏差,自然结果也就偏离了最初的轨道。
想要保护孩子,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最后这保护却变成了干涉;想要保护孩子,父母始终把孩子护在羽翼之下,到头来这保护变成了禁锢;想要保护孩子,父母就为孩子承担一切问题和磨难,最终这保护反而让孩子遍体鳞伤。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都需要有自己的人生,需要走自己的路。所以,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需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交际、学习、犯错、进步,如此孩子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实现真正的成长。虽然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一味地保护、庇佑孩子,甚至紧紧地拴住孩子,避免他接触外界的“挫折”和“危险”。
表面上,这是保护孩子,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无形的禁锢和掌控,让孩子永远不能独立、自由、自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很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失去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意识,变得弱不禁风、心灵脆弱,不能也不敢走向社会,最终只能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一生;另一个可能就是强烈的叛逆,拒绝和父母沟通甚至接触,凡事都与父母作对。孩子这颗叛逆的心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稍微遇到一些事情,就可能炸伤自己和父母。
希希今年上初一,刚进入青春期,父母最担心的就是他在青春期叛逆、学坏、犯错。这确实可以理解,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变得更有主见了,喜欢和父母作对,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做事容易冲动。可希希父母却做得有些过了,为了保护孩子,他们无时无刻不盯着他,几乎让孩子失去了自由。
希希妈妈跟希希约法三章:每天放学后必须马上回家,不能到处乱跑;交什么朋友必须向父母报备,得到父母的允许后才能与其交往;周末不能随便外出,不能随意上网。
为了能够让希希遵守规则,希希妈妈还特意给希希买了新手机,以便随时了解希希的动向。希希是懂事的孩子,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所以始终按照约法三章来做事。可有一件事,却让希希彻底改变了。
一天,希希的同学过生日,便邀请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聚会。希希妈妈听说后,立即反对,觉得几个十几岁的孩子聚在一起很容易惹事,可耐不住希希的央求便答应了。不过,希希妈妈规定希希必须晚上9点半前回家,不能玩得太久。希希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可等几个同学来找希希时,妈妈看到其中两个孩子平时学习不好、爱惹事,就立即不同意希希去生日会了,担心希希和这些“坏孩子”交往会学坏。结果可能而知,希希没能参加同学生日会,还在同学面前丢了脸。希希愤怒地质问妈妈为什么反悔。希希妈妈严肃地说:“不是和你说了吗,不要和那些‘坏孩子’来往!你怎么就是不听!”尽管希希多次解释,可妈妈依旧不理解,最后他的脸上充满了失望和难过。
在此之后,希希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再听话懂事,喜欢和父母对着干;性格越来越孤僻,不和任何人交往;不参加任何活动,更不愿意学习。看着孩子的改变,希希妈妈后悔莫及,不禁想:我都是为了保护孩子,可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其实,希希的改变并不意外,我们不妨想一想:你十几岁的时候,父母以保护的名义束缚你的自由,你会不会愤怒?以保护的名义对你严格管控,你会不会与父母“斗争”?你在父母面前没有自由,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不会觉得父母太霸道?
从表面上看,希希妈妈是在保护孩子,可实际上,却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别着急,问问自己和孩子,这些所谓的“保护”,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这些未来的规划,真的是孩子喜欢的吗?尝试着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即便开始他可能不适应,即便前方有困难,即便孩子可能会犯错,都不妨让孩子勇敢地去尝试,做他们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做他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父母总是不肯放手,以保护孩子的名义限制、干涉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始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孩子。先抛开孩子的叛逆,父母这样的行为还是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隐患。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失去独立的能力、应有的责任心;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脆弱不堪,缺乏勇气和坚强,甚至内心如玻璃一样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可能堕入深渊;过度的保护,还可能让孩子压抑天性,无法成就最好的自己……
爱孩子,那就学会放手吧!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他才能真正成长,并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