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爱幻想的孩子很正常(1 / 1)

同事周萍有个9岁的女儿,平时学习还算用功,但闲暇时总是喜欢幻想,而且脑子里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她幻想自己坐在风筝上周游世界,幻想自己住在月亮上和小鸟唱歌,幻想自己是城堡里的公主……她在幻想世界玩得不亦乐乎,每次妈妈都要叫上好几遍,她才回过神来。

对此周萍感到担心不已:“孩子满脑子都是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看来是作业太少,玩的时间太多了。我打算多给她报两个兴趣班,省得如此悠闲。”

“大可不必。”我反驳道。

“你说我家孩子正常吗?”周萍心事满满地追问。

差不多每个孩子都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我要打个地洞到北极去看北极熊”“我要做一对漂亮的翅膀去飞翔”……尽管孩子们的幻想多种多样,但大多都会受到父母的无情打击,认为是胡思乱想,有些父母甚至以嘲讽的态度来应对,其实在我看来这并不明智。

因为幻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是孩子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孩子通过象征法结合起来的创造想象,也是孩子面对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这包含了孩子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之情,以及对当下境况的一种虚幻的本能反应。

比如,孩子独立处事的能力都相对薄弱,在集体活动中遇到了困难、受到了委屈,他们会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化解,会躲进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与人发生摩擦,就幻想自己变成了巨人,谁都不敢轻易欺凌;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幻想自己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想要什么就变出什么……

在这个理想的、美好的“自我世界”中,孩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拒之千里,获得了精神上轻松、愉快的满足。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内心活动,轻易戳破和打击,就容易让孩子的想象力折翼,失去童年本该有的快乐时光,并且对现在的生活产生悲观思想。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隐秘的世界是他的自由王国,不希望有外人侵犯。

幻想就是孩子思想自由驰骋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是给孩子留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在自己的“世界”尽情舒展。古今中外的事例也证实,拥有想象力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会表现出勤奋、乐观的学习态度,还有顽强的意志力、较强的独立性和智力。

不过,这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比如,让孩子把想象的东西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用想象类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选择一些能激发孩子想象的文学作品,阅读故事后采用复述故事、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让孩子讲讲故事,这些都可以把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为一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我家的客厅,有一面墙是涂鸦墙,儿子想画就能画,我们从来不对他的涂鸦内容做任何限制,也不以大人的眼光进行评判,而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给予真诚的倾听和肯定。

在画画的过程中,孩子展现出的想象力经常让我们目瞪口呆。比如,看到孩子画苹果,画了一个超长的苹果把儿,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长,但孩子却说:“噢,气球飞上天喽!”在我们看来奇形怪状的线条,在孩子的眼里可能会变成正在吃饭的笨笨狗、被打掉耳朵的“一只耳”……这些多彩画面是在孩子的想象中构成的,这些有趣的故事也是在孩子想象的舞台中上演的。

通过自由自在的涂鸦,儿子用自己的感觉来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这让他养成了想象的习惯。就拿阅读图画书来说,他会在心里把书中的画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场景,进而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获得丰富的感悟。有了这种体验,这些年儿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很不错。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孩子一起展开想象,让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当然,如果孩子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不想和别人一起玩耍,有可能他在经历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在某些方面遇到了问题而让他感到不安。这时,父母要及时和孩子谈谈心,试着问问他:“宝贝,你怎么不说话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说给妈妈听听吧,妈妈帮你一起想想办法,好吗?”

与孩子多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和关爱,孩子才不会用幻想世界代替现实世界,才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激发正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