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社区公园里,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互相推搡。旁边一位妈妈一把将他们拉开,和其中一个女孩说:“媛媛,你们是好朋友,对不对?好朋友要学会分享,你都玩了好久了,让烁烁玩会儿,听话。”
“这是我的汽车。”媛媛嘟着嘴,不肯撒手。
原来两个小朋友在争抢一个汽车玩具,媛媛妈妈的脸色暗了下来:“是你的没错,但是大家一起玩才快乐,不懂得分享的话,没人喜欢和你玩。”
“我不要,我不要。”媛媛哭闹起来。
“我一直教你要学会分享,你怎么这么自私呢?”媛媛妈妈说着强行把玩具夺了过来,并给了另一个孩子。
顿时,媛媛大哭起来,妈妈怎么哄都不行。
……
关于分享的各种困扰,历来是让父母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作为父母,相信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方得体,当孩子拼命护着自己的玩具、食物不肯与人分享时,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行为,甚至采取强硬措施逼迫孩子分享,并断言现在的孩子自私霸道。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这只是孩子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孩子的分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认知能力、社会发展以及外在引导形成的。一般来说,孩子两岁左右会进入“物权敏感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他们“护东西”其实是想要保护自己的东西,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这完全属于孩子的物权表现,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
当父母通过强迫、引诱、哄骗等手段刻意地让孩子分享,甚至给孩子这种正常的心理发展贴上“自私”“霸道”等标签时,不仅不能教会孩子分享,反而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会认为他所拥有的东西不一定是他的,进而引发不确定感,这无疑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破坏亲子关系。
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当你有一样特别喜欢,特别珍贵的东西,你会舍得与别人分享吗?假如有人看到你的结婚戒指很漂亮,说要试戴几天,你会愿意吗?在孩子的心里,他们的玩具和零食不亚于我们的结婚戒指。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强迫孩子完全做到呢?
孩子不愿意分享是一种客观现象,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关于分享的种种“不合理”行为,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加以正确引导。
“分享”对于孩子来说是抽象的概念,我一般会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孩子去理解。
我其实还算是一个大方的人,平时喜欢帮助别人,有好东西也愿意与人分享。因为这种大方的性格,我结识了不少好朋友。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也能拥有这种性格,走到哪里都深受欢迎。可令我郁闷的是,儿子好像并没有继承我的这一优点,特别护自己的东西,即便是对我。
有一天,我看到儿子在吃薯片就故意问:“可以给妈妈一片吗?妈妈也想吃。”
原本我以为儿子会分享,可谁知他把袋子护住说:“我还要吃的。”
“这袋薯片是妈妈给你买的。”我说道。
谁知儿子一本正经地说:“你已经给我了,就是我的了。”
儿子的话令我有些哭笑不得,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一次教育他的好机会。于是,我没有强迫他分享,而是转身拿来一瓶儿子最喜欢的酸奶。
儿子看到酸奶,立马凑了过来:“妈妈,我想喝酸奶。”
我故意说:“这是妈妈的,不是你的,你不能喝。”
儿子才不管是谁的,过来就要抢,我把酸奶举得高高的,对他说:“妈妈这是跟你学的,你不把薯片分享给妈妈,妈妈也不和你分享酸奶。”
眼看喝不到酸奶,儿子可怜巴巴地说:“好吧,我和你分享薯片。”
听到儿子的话,我想我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了,于是大方地把酸奶拿给了他。然后趁此机会对他进行说教:“你分享给妈妈薯片,妈妈分享给你酸奶,这样我们都开心,对不对?如果你把你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一起玩、一起吃,那么大家就会愿意跟你玩,你也会从中感到更大的快乐,是不是?”
儿子想了一会儿,笑着点点头。
从那以后,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儿子都会主动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分享给其他人,不管是吃的,还是玩具。他也因此受到了表扬,大家都夸他是一个大方、懂事的好孩子。
只有建立在孩子快乐、自愿的基础上,分享才是一种美德。当孩子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时,也就会越来越愿意与人分享。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塑造性特别强,如果父母自私自利,不愿分享,很难让孩子养成慷慨大方的习惯。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善于抓住时机为孩子做好示范带头,如用好吃的东西热情接待客人;邻居前来借用物品时不要吝啬;当父母有什么快乐的事情时,以分享的姿态讲给孩子们听……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会建立分享的动机,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分享的行为。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将物品分类,哪些是愿意分享的,哪些是不愿意分享的,如何分类由孩子自己决定,尊重孩子并给予他们选择的空间。如果孩子主动跟别人分享了自己的东西,要及时表扬,告诉他做得很棒,分享被认可也会让孩子感到快乐,相信他早晚会迈出快乐分享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