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为什么这么粗心?”
“你为什么和同学打架?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是不是在说谎?说谎不是好孩子。”
……
当孩子做了令我们不满或失望的事情时,不少父母会要求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大声地责备,无情地打骂,强加给孩子一些评判……这时候,场景往往会演变为,胆子大的孩子大声反击。胆子小的孩子鼻涕眼泪横流。无论哪一种,无疑都是无效的教育,也是情绪失控的教育。
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我在学校门口看见一个妈妈在训斥自己的孩子。
“你这孩子怎么总是惹是生非,太不听话了……”
“是他先动手的……”孩子辩解道。
“人家为什么打你不打别人?是不是你惹人家了?”妈妈继续呵斥道。
孩子低着头,搓着红领巾不说话。
“知不知道错了?知不知道?”妈妈余怒未消,依然指责着。
小男孩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我看得心里有些难受。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动手,是不对。但是大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就对吗?事出必有因,孩子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原因。有时候,我们自以为了解孩子某种行为的原因,从而不愿意好好听听孩子怎么说,甚至认定他们的动机就是坏的。在无法申辩的情况下遭受到判决,显然这会使孩子陷入无助无力模式。
试想,当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你做错了事情时,你又会怎么做呢?一般来说没人会真的想做坏事,因为不想被人误解、冤枉,我们肯定迫切地想要和对方解释。解释什么呢?自然是解释原因,把事情解释清楚。当我们武断地指责孩子做错事时,又是否给予了孩子解释的权利和机会呢?
为什么不尝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这一点不仅是孩子,就是大人也不例外。为人父母,绝不能因为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认定孩子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就不听他们的解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会对父母的批评教育产生反感和排斥。
虽然,孩子由于年龄小、心智不太成熟,对事物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哪怕由于判断能力差而做了错事,父母要批评要责骂,也应该冷静下来,先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动机、理由,等孩子说清了事情的原委后,再决定处罚方式也不迟。
听听解释,就事论事,这比情绪化的语言更接近孩子的心灵。
这天,儿子一放学就躲进了书房,不出来吃饭也不说话。其间,我连续叫了他几次,他都没有任何反应,这时我不免责骂了他几句:“你这孩子到底怎么回事?妈妈叫你吃饭,你也没有反应,真是太没有礼貌了!”谁知,儿子竟然跑出来对着我大吼了一声,然后闷着头又返回了书房。
有话必须好好说,不能大吼大叫,更不能打人。这是我们家的一条家规。儿子刚刚的举动令我感到十分恼火,原想好好地教训他一番,但是转念一下,他平时还是比较听话的,今天这么没有礼貌,脾气这么大,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或者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于是我轻轻地敲了敲房门,走进书房。
“宝贝,你现在还好吗?”我心平气和地问道。
“没什么。”儿子趴在桌子上,看得出很不开心。
“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能和我说说吗?”
我的话音刚落,儿子的泪水夺眶而出,说起了自己的委屈:“今天班上一位男同学抢了我的足球,我让他还给我,可是他不还,还故意将足球放在地上使劲地按。我担心他把足球弄坏了,就动手去抢,结果不小心推倒了他。事后我向他道了歉,他却说不会原谅我,以后也不和我一起玩了。”
听到儿子的这番话,我询问道:“他抢了你的足球,不还给你,你感到生气?”
“嗯。”儿子哽咽着。
“你不小心推倒了他,可道歉后不被原谅,又让你很委屈,对不对?”
“就是这样。”儿子回答。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宽容度不一样,我们不能苛求别人和自己一样。”我耐着性子解释道,“那位同学抢了你的足球,不肯归还,还使劲地按,这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语气平和地去商量,或者也可以找老师解决,不要动手,好不好?”
“好的。”儿子点点头。
“妈妈一直强调,知道认错就是好孩子,你知错了,证明你做得很好。而且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足球,你很勇敢。”我继续劝导和安慰道。
渐渐地,儿子的情绪平静了下来,说道:“您的倾听和安慰给了我自信,不仅让我从委屈和失落中走了出来,还让我有勇气检讨自己。谢谢您能懂我!”
当儿子不理不睬,大吼大叫的时候,我虽然为此感到生气,却没有责怪他不懂事、不听话,而是询问他是不是有心事,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烦恼。通过倾听儿子的委屈,及时地给予安慰,我顺利地走进了儿子的世界,取得了他的信任。试想,如果我对孩子严厉呵斥,又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不管对与错,先听听解释,再解决问题。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有什么喜怒哀乐都会第一时间与父母分享。不管孩子是真犯错还是另有隐情,我们千万不要急着训斥和责骂孩子,而是应该保持理智,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解释,让孩子表述一下自己做这件事的原因。孩子的世界并不难懂,只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细心。
如果孩子确实做错了,父母适当的教育批评也未尝不可,但要尽量把孩子的错误当成学习的过程,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道歉,并加以改正,杜绝下次再犯。遵循“错误——学习——尝试——纠正”这样一个规律,在错误中获得做事的正确方法,才是明智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
若孩子是无辜的,是被冤枉的,并没有做错事情呢?那我们除了安慰和表扬孩子外,还要告诉孩子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勇于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而且还能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对与错,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是非观,这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和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我看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结果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动机是怎样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能力弱,经常会有好心办错事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更不应该责备孩子,大可以忽略事情的结果,或者强调正确的动机,告诉孩子:“虽然你摔坏了碗,但你是为了帮妈妈分担家务,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