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最容易让孩子不断地进步?什么能让一个顽皮的孩子变得乖巧?又是什么能让一个叛逆的“熊孩子”变得听话?答案是赞美。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实验:
有一位心理研究学家,他把学生们分成三组,分别由三个人带到三个不同的房间。他对第一组的学生进行表扬和赞美,并表示非常欣赏他们的能力;对第二组的学生,他不管不问,任他们自由发展;对第三组学生,他进行不断地斥责和批评。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这位研究学家发现,进步最迅速的是第一组经常受到表扬和赞许的学生,进步第二名的是受到斥责的那一组学生,而完全被忽视的那一组学生还在原地。
看完这个实验我想了很久,回想周围的父母,不少对孩子不是打骂就是斥责,要不就是“放养”,对孩子采取肯定教育的父母屈指可数。
孩子的自信或自卑,成功或失败,都离不开父母的评价和肯定。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差劲,那只能说明你差劲,因为是你的不当言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差劲。回想一下,你是否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而经常埋怨或指责他们?你是否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下降,而经常批评责骂他们?
如果是,那么请你立刻停止。
西方著名教育学者卡耐基说:“使孩子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尤其是父母的赞美。”
好孩子都是被夸出来的,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渴望”的种子,渴望被认可,渴望得到夸奖,孩子亦是如此,他们对于被认可、被夸奖的渴望更甚。对孩子而言,他们自信心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的夸奖,同时这也是帮助孩子获得良好自我认同感、建立自信的重要条件之一。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父母已经渐渐认识到赞美和鼓励的作用,但是仍然有些父母只看得到孩子身上的缺点,他们觉得孩子身上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地方。怎么会呢?事实上,并不是孩子没有值得夸奖的地方,而是很多父母不善于观察,或是习惯性地忽略孩子身上的优点。
如果我们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为了进步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总是批评他们,那么孩子又怎么会获得前进的动力?又怎么会有信心去面对挫折和困难?
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优点,而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只有管好孩子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我有一个朋友,一提起儿子小博就头疼,用她自己的话说,小博从出生到现在,从上学到回家,从生活到学习,就没有一点让她感到满意的。
我问她:“难道小博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吗?”
“没有,绝对没有!”朋友斩钉截铁地回答,“哪怕有那么一丁点儿我就烧高香了,这孩子学习不好,也不听话,天生就是来折磨我的。”
我对朋友笑了笑说:“我看不见得吧,上次我去你家的时候,看到小博将自己的玩具整理得特别好,光这一点大部分孩子都做不到呢。”
“他比较爱干净,但这又有什么用。”朋友摇摇头说道。
“爱干净怎么不是优点?能够自己整理好玩具,这样的孩子更自律,而且独立性强。”我带点责备语气地看着朋友,继续说道,“不是孩子教不好,而是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与其严厉地批评孩子,不如多些关心和表扬。”
朋友显然明白了我的意思,变得沉默起来。
第一天,朋友实在不知道该表扬小博什么,想了很久说:“你今天的衣服穿得真精神。”这一夸,小博立即挺直了身板,目光炯炯,活力焕发。
第二天,朋友又拿起小博的作业本表扬道:“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工整!”之后,小博做作业时就更认真了。
……
后来朋友告诉我,她努力克制抱怨的话语,尽量多说称赞的话,现在小博和她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学习成绩也好了很多,闯祸的次数也少了。
失败的父母与成功的父母的区别是,前者眼里只会看到孩子的缺点,而后者则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适时地给予孩子发自内心的表扬。
要知道,孩子都是从别人的眼中开始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那么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满身缺点、一无是处的人,他们会自暴自弃。如果别人认为他们是优秀的,他们感受到的是我们对他们行为的认可和肯定,那么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并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在面对孩子时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举动,都有值得我们夸奖的地方。
我们应该用心观察,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进步,只要孩子努力做了就应该给予表扬。抓住孩子那些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并将其扩大,让孩子从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喜欢自己,并且获得巨大的鼓舞和肯定,最终,他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