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贴标签就够了(1 / 1)

去学校接送儿子的时候,我经常遇到三五个家长扎堆在一起,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其间不乏这样一些话语:

“我们家孩子胆子小,上课的时候都不敢发言。”

“我们家孩子动不动就哭,简直就是个爱哭鬼。”

“我家孩子脑子有些笨,有没有办法改善?”

……

胆子小、爱哭鬼、脑子笨……不少父母总是肆意地评价孩子不好的一面,而且喜欢当着众人的面说这些,有时用几个负面标签就概括了孩子的全部。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也许贴标签是父母的无心之举,或者只是为了让孩子有所改变。殊不知,这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孩子以后的行为发展。因为孩子在心里可能会认同父母的话,觉得自己如同父母所说的一样,然后朝着负面标签的方向发展。

奇奇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平时一直不敢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们唱歌,她不唱;同学们跳舞,她不跳。六一儿童节,老师安排奇奇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表演,奇奇平时在家练习得很好,但一到学校就表现得扭扭捏捏。

“我家孩子从小就这么内向,人一多就不敢说话。照这样下去,她怎么会有出色表现?”奇奇妈烦恼不已。

老师善意地说:“没事,孩子们都比较害羞,多锻炼几次就会好起来的。”

“老师,我真的可以吗?”奇奇追问老师。

老师问奇奇:“你想上台表演节目吗?”

“想。”奇奇轻轻地点头。

老师又问:“既然你想上台,为什么又不敢上台呢?”

奇奇回答:“我想上台表演,可我胆子小,不敢上去,妈妈说我从小就胆小害羞。”

听到女儿的话,奇奇妈才知道孩子之所以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正是因为自己平时给女儿贴上了“胆小”的负面标签。女儿一直认为自己胆小,将自己禁锢在“胆小”的负面角色中,失去了表达自我的勇气。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被赞扬,孩子也一样。当孩子面对生活与学习的压力,或做出某一行为时,他们需要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认同和肯定。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认同和肯定,就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最好的推动力。反之,当父母不断否定孩子时,孩子就会逐渐丧失自我认同感。

何谓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就是一个人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以及自身的价值所在。一个人只有建立了自我认同感,才能更好地建立自信与勇气。但是自我认同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并最终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和肯定。

根据一项心理学调查研究发现,生活中有的孩子之所以自我认同感水平高,是因为他们经常得到父母的鼓励与肯定,这样的孩子乐观积极、敢于挑战并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而那些自我认同感不足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与鼓励,甚至常常被批评,以至于胆怯懦弱、遇事犹豫不决。

对孩子而言,他们心思简单,心灵稚嫩,父母给他们贴上怎样的标签,在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相应的定论效果,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人。也就是说,孩子会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父母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人。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避免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给孩子随意贴上标签。

实际上,孩子还那么小,他们的成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面对孩子的状况百出,父母只要根据当时的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做到就事论事就可以了。

比如发现孩子吃饭速度慢时,父母千万不能斥责孩子怎么这么慢,吃个饭也磨磨叽叽之类的,最重要的是排除干扰源!以爱说话的孩子为例,可以提醒他“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妈妈相信你能做到”“吃完饭,其他人才会专心听你讲”。如果孩子做不到,要重复提醒,让孩子感到吃饭说话的误区。

此外,孩子的心智和人生观大多处于朦胧的状态中,亟须得到外界的不断强化。所以,不管外界如何质疑你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坚定不移地信任你的孩子,认可他、赞赏他、鼓励他,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做法是完全赞赏的、支持的,因此,便能在生活中不断建立和培养良好的自我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