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不忍心看到孩子受到伤害,如果有人伤害自己的孩子,或者对自己的孩子有不良企图,我相信任何父母都会拼尽全力守护孩子。可是只要保护孩子不受到外界伤害,孩子就真的不会受伤吗?未必。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所受到的伤害,其实大多来自父母无意识的言行。
曾经有一家权威机构对一万名0~10岁的儿童做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父母“语言的伤害”,这些语言的伤害包括责骂、痛斥、讥讽和嘲笑等等。
“你唱歌真难听,鸭子叫都比你好听!”
“学什么都学不会,蠢得跟驴一样!”
“这么点事都做不好,你说你是不是一个废物。”
……
诸如此类的话语听上去非常刺耳,但很多父母总在不知不觉中屡屡犯之。也许这些话只是一时的气话,出自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是传到孩子的耳朵中,就犹如一枚炸弹,会瞬间炸毁孩子自信的城门,重创孩子心灵的堡垒。这种痛苦比打在身上的暴力更严重,并且伤痛遗留的时间更久远。
朋友的女儿玲玲是一个自卑敏感的“小大人”,不论做什么她都是小心翼翼的,看人时的眼神总是不断躲闪,也不喜欢和人说话,脸上还总会带着一丝忧郁。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不应该是无忧无虑、神采飞扬的吗?
“这孩子从小就这样,看起来笨笨的。”朋友无奈地说。
我和朋友闲聊时,玲玲正在看一个少儿节目。当芭蕾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她站起来跟着节奏跳舞。虽然动作不太标准,但是还算不错,我刚准备夸赞玲玲几句,没想到朋友一把扯过玲玲的衣服,抿着嘴笑道:“哪里有这么胖的天鹅呀?你跳得像个笨鸭子一样,别在这给我丢人现眼。”
“孩子没学过舞蹈,跳成这样不错了。”我赶忙制止朋友。
朋友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笑着说:“反正我就觉得她根本不是跳舞的料!”
玲玲的眼神黯淡了下来,我拍拍她的肩膀,说道:“跳舞享受的是身心愉悦,还能锻炼身体,喜欢跳就跳,自己开心就好!”
之后,玲玲一直安静地守在电视前面,再也没有跳舞。
吃过晚饭,玲玲主动帮忙收拾碗筷,可是朋友不但没有夸奖她,反而说:“今天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竟然主动做家务了,太稀奇了!”
玲玲听后大声喊道:“不管我做什么,你总是不满意!你从来没有喜欢过我,我也不喜欢你。”然后哭着跑回自己的房间。
……
其实,我也知道朋友并不是有意伤害玲玲,也许她只是想跟孩子开个玩笑,可这些无意的话却深深伤害了玲玲,让她变得自卑胆小,缺乏自信。如果朋友继续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失去对妈妈的信任和依赖。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恶劣,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有人说:“讥讽和嘲笑就像是横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堵墙,这堵无形的墙不仅隔绝了父母和孩子,也造成了孩子和父母的对抗。”
丢失的自信与自尊,是很难轻易找回来的。孩子的心是脆弱的,孩子的心是柔软的。为人父母,既然最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让自己变成伤害孩子最深的人。哪怕孩子犯了错,哪怕孩子任性不听话,父母在说话之前也一定要再三思考,注意自己说话的态度,不能随意讥讽和嘲笑孩子。
即便全世界都在嘲讽你的孩子,但父母一定不能。
毕加索小时候学习不好,即便二加一等于几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不会计算。为此他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就连老师也认为毕加索呆头呆脑,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好,在学校关禁闭成为毕加索的家常便饭。这让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更不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不会算术不代表你一无是处,我们依然爱你。”毕加索的母亲安慰道。
一次毕加索拿着一张纸和一支笔胡乱涂画,母亲看着纸上缭乱的线条不知是何物,但她对毕加索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赏识:“你画得不错,我猜想,这应该是一块小甜饼。”
有了母亲的支持,毕加索找回了一些自信。之后,他几乎停止了所有的课程,天天待在美术馆,或者到户外写生。此时,思想正统的父亲看不惯毕加索的行为,开始冷落他,但母亲依然鼓励和支持他,最后毕加索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为了感激母亲,他把作品的署名改为母亲的姓——毕加索。
对于孩子来说,最滋养的爱,就是父母的爱。
真正的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去尊重,说一些积极、乐观向上的语言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当孩子的感受不断被触碰、被确认,他会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变得更加温柔、理智、懂事和优秀!若是缺乏这份幸运,父母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向这一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