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后,两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各自的孩子在公园玩耍。看到几只美丽的蝴蝶飞了过来,黎黎和姗姗跑着去追,一不小心都摔倒了。
黎黎妈妈赶紧跑过去,抱起黎黎贴心地询问:“宝宝,摔疼了吧?”
黎黎委屈得眼泪直流,哭着说:“好疼,好疼。”
而姗姗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不疼,自己爬起来。”
果然,姗姗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孩子,同样是摔跤,为什么黎黎如此娇气脆弱,姗姗却如此坚强勇敢呢?
其实,这和两个妈妈的不同表现有直接关系。在看到黎黎摔跤后,妈妈流露出紧张不安的态度,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摔跤很疼,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感,使孩子变得娇气;而姗姗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则暗示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爬起来就好,如此孩子越来越勇敢。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所谓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影响孩子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孩子发生变化。
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积极的暗示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拥有良好的心态;而消极的暗示则会破坏孩子的心情,不利于良好心态的塑造。
在生活中,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当家里来客人孩子不愿意叫人时,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对客人说“不要见怪,这孩子性格内向”;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会责骂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当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做时,父母又会斥责“你就是喜欢和我对着干”……
父母说这些话的本意是想要孩子变好,但是无意间给了孩子消极的暗示。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很强,消极暗示会在无形中助长孩子不好的倾向,他们会渐渐变成父母所说的那样:见到生人内向、认为自己笨、和父母对着干……这些都是与父母意愿相反的效果,显然这种教育是不理想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越是批评他们的错误或缺点,想要他们改正时,他们越是不会改正,越会强化相关行为;如果我们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表扬他们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很好,但是希望他们会做得更好,那么孩子必然能接受积极向上的正面暗示,增强自己的信心,为做得更好而努力。
邻居钦钦爸爸是个很自谦的人,聊到自己的孩子时,更是如此。
“哪里呀,我那儿子老让人操心。”
“唉,我家钦钦脑子太笨。”
“依我看,这孩子估计没有多大出息。”
……
虽说这些话都是钦钦爸爸在跟别人交流时,随口说出的一些自谦的话,但这让刚上小学四年级的钦钦听到后陷入一种误区:这是爸爸对自己的最终评价,自己真的就像爸爸说得那样差。渐渐地,爸爸发现,钦钦做事越来越胆小,眼里流露出胆怯和自卑,还总说“我就是不行”这样的话。
钦钦爸爸平时对儿子的暗示太消极了,影响了孩子的情绪。见此,我私下跟钦钦爸爸交流,让他平时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于是,钦钦爸爸开始有意使用积极的暗示法。
以前钦钦做作业时一遇到难题,总是喊爸爸妈妈过来帮忙。“你怎么这么笨?不会自己动脑筋吗?”以前钦钦爸爸总是这样抱怨。现在呢?他会说:“你先自己好好想想,加油,你一定可以的。”如果钦钦依然不会做,钦钦爸爸会试着这样对孩子说:“看得出来,这道题确实不容易,你尝试了几种方法,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让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
钦钦语文平时学得不算好,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连觉也睡不好。看到儿子如此紧张,钦钦爸爸笑着说:“钦钦,你知道吗?爸爸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你在考场上答得很顺利,就像在做你的强项科目一样。不要担心,只要你好好努力,我相信你这次肯定能考好。”
几天后,钦钦把自己的成绩单拿回了家,钦钦爸爸看后虽然对语文成绩不是很满意,但还是笑着说:“没关系的,虽然这次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你比以前更努力,而且比上次有了进步,值得表扬。”说完爸爸帮助钦钦分析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然后又说:“爸爸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更好的!”
很快,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积极暗示在钦钦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起了明显的作用,使钦钦逐渐从“我就是不行”的情绪中走了出来,逐渐恢复了自信。
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技巧,更是孩子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父母积极的暗示,能让孩子有一种前进的动力,一种对未来的强烈期待。长期受到积极暗示,孩子就会将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神情饱满、坚定自信、持之以恒地去追求自己的愿望和目标。
这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就好比一片沃土,自我暗示就是播撒种子的控制媒介,给予它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就会自动地把成功的种子灌输到潜意识的土壤里;相反,播撒消极的种子,这片沃土必将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
作为父母,想要孩子越来越优秀,发挥最大的潜能,就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和正面的激励吧!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及时加以强化,“加油,你是最棒的”“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妈妈为你骄傲”……孩子自然就会认为“我能行”,从而发现自身的巨大潜能,向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