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强势,并没有令孩子变优秀(1 / 1)

很多父母将教育孩子的过程当成一场博弈,并要求自己永远是赢的一方。而这场博弈影射到现实,就成了对孩子的强势,对孩子有诸多的高要求。

父母会对孩子强势,通常来说有两个原因:

首先,父母本身是强势的性格。父母在与人相处时,表现得很要强,那么这股强势会变成习惯,继而会蔓延到与孩子的相处当中,沁入对孩子的教育当中。所以,平时很要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强势。

其次,父母希望孩子变得优秀。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优秀,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因此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指责或训斥孩子。其实,对孩子的高要求,对孩子的训斥、指责都是强势的表现。

我们不妨自省一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否总向他展露自己强势的一面呢?那么,在你的强势之下,孩子有没有变得很优秀?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并没有因为你的强势而变得优秀,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小爱今年8岁,出生于艺术家庭。她的爸爸是一名画家,妈妈是一名钢琴老师。所以,在小爱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对她进行了艺术启蒙,学习绘画和钢琴两门艺术。如今已经过去几年了,小爱学习得怎么样呢?答案是很不好,甚至可以说很平庸。其中原因,与小爱父母的强势息息相关。

小爱是两岁多接触绘画,在最初的时候,爸爸只教小爱色彩。爸爸对小爱非常严厉,每当小爱回答错物体的颜色时,都会被要求反复的认知。哪怕小爱表现得很不耐烦,甚至用哭来抗议时,都不管用。

稍微大点的时候,爸爸开始培养小爱的审美,他会拿大量的画册让小爱看。画册里的内容有人物素描,有山水画或油画。在初看的时候,小爱很好奇,也很感兴趣,但随着看得多了,她就觉得越发枯燥,并渐渐显露出不耐烦。小爱跟爸爸说自己想要看动画片,但爸爸每一次都拒绝,因为他觉得看动画片不利于培养孩子较高的审美。然而,爸爸的强势却让小爱打心底里抗拒画画,因此学了这么久,还是表现平平。

小爱是在3岁的时候接触钢琴的,在最初的时候,小爱很喜欢钢琴,因为每次妈妈弹钢琴的时候都很优雅,弹出来的曲子也很好听。但在开始学习钢琴后,她对钢琴的感情发生了巨变。

小爱的妈妈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她对小爱的要求极高。在教小爱音符的时候,她不允许小爱出错,只要弹错了一个音符,就会罚小爱再练习十分钟。稍微大点的时候,妈妈占据了小爱很多的周末时光,在别的同学出去玩的时候,她只能待在家里练习钢琴。小爱向妈妈抗议过,但每次都被驳回来。

渐渐地,小爱认为钢琴是阻碍自己自由的最大敌人,并打心眼里讨厌弹钢琴。当一个人对某样东西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又怎么能学好呢!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小爱的爸爸妈妈是想小爱变得优秀,但在引导小爱变优秀的这条路上太过强势,太过急功近利,最终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强势,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那么,具体会对孩子造成哪些伤害呢?

首先,会令孩子缺乏安全感。一般来说,父母强势的表现有命令、批评、指责、训斥等方式,而这些强势会令孩子产生恐惧感。从心理学上来说,当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就会缺乏安全感,形成不好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被否定,不敢与人交往等等。

其次,会令孩子自我怀疑。父母强势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经常吼孩子,否定孩子。一旦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就会被父母用无情的话语驳回,批评得一无是处。当父母打击得久了,否定得多了,孩子便会渐渐失去自信,变得胆小懦弱。

再次,父母强势会令孩子变得叛逆。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所处的环境令自己感到窒息压抑时,会迫切地想要挣脱出这个环境。而父母的强势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个令人窒息、压抑的环境呢?所以,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时,他会迫切地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尤其是受到青春期的影响,他们会在父母的面前表现得很叛逆,做出许多挑战父母神经、底线的事儿。一旦父母处理不好,会令孩子的成长之路越发糟糕。

最后,父母的强势会令孩子与自己离心。强势就像是一堵墙,能够隔绝人与人。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强势是一睹厚重的墙,令他们感受不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意和亲近,只会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冷漠和不尊重。长久以往,孩子便不会向父母敞开心扉,渐渐与父母离心。

可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强势并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对孩子造成诸多不好的影响。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场博弈,并不需要高孩子一筹,也不需要令孩子低一筹。当你试着向孩子收敛强势,试着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教育孩子,你会发现,你的收获远远比强势教育孩子的收获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