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抱怨,自己与孩子之间有代沟,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不愿意向自己倾诉。那么,你是否检讨过自己,你给予孩子尊重了吗?
想一想,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否总是粗暴地对他大吼大叫?在他们犯错想要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你是否总是打断?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你是否总是否定,对他们施展霸权主义?其实,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当孩子感受不到尊重,自然会心灰意冷,想要逃离父母。
不只是孩子,任何人感受不到被他人尊重时,都会产生压抑的情绪。所以,当不尊重自己的人和自己说话时,我们的内心是非常排斥的,更别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聆听对方的建议。同样,当我们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尊重时,他也会心生抗拒,将自己的心门牢牢锁住,即不让自己内心的想法向外流露,也不让父母正确的教导进入。
可见,一旦孩子将自己封锁住,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功。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不尊重会令他们变得很糟糕,未来变得很暗淡。
恋恋曾经是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因为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在她7岁的时候,这个家庭出现了裂痕,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而她跟随妈妈生活。仅仅跟妈妈生活了1年,她的乐观开朗逐渐被孤僻内向所取代。
在没有离婚之前,恋恋妈妈的性格很好,每次恋恋犯错的时候,她都会温柔地教育她,鼓励她,但离婚之后,恋恋的妈妈性格大变,不管恋恋犯了什么错,她都是大声地批评她,指责她,从不给她辩解的机会。
譬如,恋恋上小学后,总是跟不上学习进度,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都排在班级的中下游。恋恋妈妈拿到恋恋考的试卷后,她不会先看一看恋恋做错的地方,不找一找恋恋的薄弱区,而是大声地指责,她会说一些“你怎么那么笨”“我怎么会有你这么笨的孩子”等等。每当妈妈说完,恋恋就会低下头。
在妈妈的责骂下,恋恋将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学习上,哪怕是上小学,她也每天看书到很晚。不过更多的时候,她只会越看越头晕,越看越不懂。在下一次考试时,她叮嘱自己一定要好好考,但事与愿违,一些平时根本不会出错的题因为紧张,硬是做错了。就这样,妈妈因为恋恋的成绩,循环往复的责骂她,而恋恋也仿佛被魔咒困住了一般。
再譬如,恋恋特别喜欢画画,恋恋妈妈就将她送去了绘画特长班。只不过恋恋的绘画天赋并不高,画出来的画远比班里的其他小朋友差。每次妈妈看完恋恋的画后,都会忍不住摇头,这令恋恋备受打击,也下定决心一定要画好画。
某天,恋恋收拾好绘画工具,准备去绘画班。不过,妈妈却喊住了她。妈妈说不用带画具了。恋恋好奇地问为什么。妈妈说她已经帮她退掉了绘画班,改学舞蹈。妈妈的私自决定令恋恋非常生气,她质问妈妈为什么不询问她的意见。妈妈回答说:“恋恋,你根本不是画画的料,学习绘画只会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我看你身体柔韧度挺好的,一定能学好舞蹈。”
因为妈妈的不尊重,让恋恋日渐沉默,性格也变得孤僻而内向。
父母对孩子不尊重具体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呢?作为父母的你,不妨回忆一下,在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如果你过于批评或责骂孩子,孩子会不会沉默不语?哪怕这件事他明明能够做好,也会因为父母的不尊重而质疑自己。所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自信,自暴自弃等等。而这些恶果,其实都是父母的不尊重造成的。
教育孩子不是一场战争,不应该存在硝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需要被尊重。而尊重,永远是打开孩子心扉最好的钥匙。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要懂得尊重的含义。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在你的心里,你将孩子当成了什么?是自己的私人物品,还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如果是前者,那么你永远都学不会尊重孩子。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虽然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选择,而他们终有一天会像雄鹰一样,独自翱翔在广阔的天空中。所以,想要做到尊重孩子,就要先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此,我们才会主动地给孩子自由,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聆听孩子的想法等等,而这些都是尊重孩子的表现方式。
其次,父母要对孩子有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与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父母要尊重孩子,就要对孩子产生同理心,因为当感知到孩子的想法与感受时,才能说出尊重孩子的话,做出尊重孩子的行为。
著名作家纪伯伦曾经说过:“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所属权是他们自己,并不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学会尊重孩子,才是最春风化雨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