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出于本能,会不由自主地偏爱美好的事物。而在与某个人、某个事物接触时,大脑就像是电脑一般,能快速地分析出其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对于好的一面,会心生喜爱,对于不好的一面,则会抗拒、厌恶。正是因为这样的本性,导致许多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难以接纳孩子不好的一面。
那么,在面对孩子不好的一面时,父母都是怎么做的呢?可以说,绝大多数父母都会用言语批评或指责孩子不好的一面,并勒令孩子改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改正,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灵会受到暴击,受到伤害。
昊昊今年6岁,是个活泼的小男孩。在他人看来,男孩活泼点好,这样会惹人喜爱。但对昊昊的妈妈来说,昊昊的活泼实在过了头,让她觉得很闹腾。就拿今天来说,昊昊妈妈因为昊昊的闹腾,已经批评他好几次了。
昊昊的妈妈是一名时尚主编,这一天杂志社的编辑带着选题来到了昊昊家,与昊昊妈妈在客厅商谈工作上的事情。而昊昊也在客厅的一角玩自己的玩具。
昊昊妈妈为什么不与同事去书房商谈呢?是因为她不放心孩子不在眼前。所以不可避免的,她与同事商谈了还没3分钟,昊昊就闹腾了起来。只见昊昊手上举着玩具飞机,来回在客厅里奔跑,嘴里还模拟着飞机飞行的声音。
昊昊的脚步声、话语声,以及四处乱窜的身影,都让昊昊妈妈无法集中精神商谈工作。最终,她忍不住呵斥昊昊:“昊昊,你能不能安静一点?你没看到妈妈在工作吗?”
妈妈的呵斥让昊昊有些委屈,他放下手上的飞机,回到客厅的一角安静地玩自己的玩具。然而,孩子的忘性很大,没过一会儿,他就忘记妈妈的话了。他拿起了他的小皮球,拍个不停。“啪啪啪”的声响令昊昊的妈妈心烦意乱,脑袋里一片混乱,她忍不住再次呵斥昊昊:“昊昊,妈妈说的话你听不懂吗?你能不能安静点?不要再打扰妈妈工作了!”
昊昊听后,放下手上的皮球,他圆溜溜的大眼睛里蓄满了泪水。杂志社的编辑见状,不由安慰起昊昊。她对昊昊说:“昊昊乖,你很想我们陪你玩对不对?可以哟!不过,要等妈妈和阿姨谈完了才行。如果你能够保持安静,我们很快就能谈完。”
昊昊一听,立马保证自己会安静。
就这样,一直到昊昊妈妈与下属谈完,昊昊都没有发出大声响。昊昊妈妈不禁佩服起同事,说她哄孩子有一套。
对方却摇了摇头,笑着说:“我并没有哄孩子,我能让昊昊保持安静,是因为我接纳了他的不安静。在教育孩子上,我们想要纠正孩子不好的地方,得先学会接纳他不好的地方。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去改正。”
一本好书,书中的人物必然是个性分明,形象饱满的,而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令我们感触甚多。再仔细观察这些个性鲜明的虚拟人物,会发现作者在描写他们的笔墨中,有优点有缺点,而这正是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在现实当中,也正是因为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才塑造出独特的我们。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好的和不好的,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倘若父母只接纳他们好的一面,不接纳他们不好的一面,孩子又怎么能在父母的心里留下完整的一面呢?对孩子来说,在看到父母对他们不好的一面产生厌恶和抗拒的情绪时,他们的内心会很受伤,严重点会陷入自我怀疑中,而这对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可能很多父母会迷茫,接纳孩子坏的一面,是不是意味着要放任孩子的不好,纵容孩子的不好?当然不是。作为父母,在发现孩子有不好的地方,自然要引导其改正。但引导孩子改正的方式并不一定要抗拒孩子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先接纳孩子的不好,然后引导其改正。如此就会发现,接纳孩子后取得的教育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接纳孩子不好的地方呢?
我们要学会转变心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美的人只存在于理想之中,而现实中的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在与孩子相处时,我们要学会转变心态,不要将完美心理落实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因为不完美,才会显得独特而真实。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不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才有不同的解读。当看到孩子身上的不好时,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就会发现你所认为的孩子身上的不好,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学会换个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不好,其实也是接纳孩子不好的一种方式。
我们要懂得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位父母都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的未来很美好。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些期望,令很多父母只将目光放在了孩子的缺点上,忽略了孩子身上的优点。所以,想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好,就要先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当你意识到孩子的闪光点足够多,就不会对孩子不好的地方紧抓着不放了。
最后,作为父母的我们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所以,当我们有不好的或做得不对的地方时,要敢于在孩子的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去改正。这样,孩子才会以父母为榜样,变得敢于认识不好的一面,并加以改正,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