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的想法被他人理解时,我们会感到快乐,当我们的想法不被他人理解时,我们会感到沮丧。可见,他人的懂得能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
那么,在我们的孩子闷闷不乐时,作为父母的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你对孩子的不懂得,才造成孩子的不快乐呢?
回忆一下,当你因某件事而和孩子交流时,明明前一秒他还笑容满面,然而交流过后,脸上却写满了沮丧;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如果你认为他错了,并且不给予他辩解的机会,他会表现出沉默或愤怒;当孩子鼓起勇气对我们说出他的想法时,你的频频皱眉,会让他的脸上溢满了失望……孩子的不快乐,归根究底,还是父母对他们的不懂得。
在我们不懂得孩子的那一刻,孩子仿佛身处黑暗之中,他们迷茫、彷徨、失落,而我们对他们的懂得,就像是一道耀眼的光芒,能够指引他们走出黑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看见我们,更要学会看见孩子。而看见孩子的前提,就是懂得他们的想法。
小可是个活泼的小姑娘,今年读五年级。她的成绩向来不错,从来没有考出过班级前三名。然而这一次的期末考试,小可的成绩遭遇了滑铁卢,考了班级的二十多名。
对于没有考好的原因,小可有认真想过,是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上,从而忽略了学习。因为没考好,她主动向父母检讨了自己,并表示在寒假期间,会努力学习。小可的父母见小可知道没有考好的原因在哪儿了,也没有过多的批评她。
在寒假期间,小可按照她自己说的,每天都会认真地学习,这让父母非常欣慰。就这样,一转眼就到了新年。
按照以往的安排,在年初二这天,小可的爸爸妈妈要带着小可去姥姥姥爷家拜年,顺便住上几天。以往在去姥姥姥爷家前,小可会自己收拾东西,表现得非常积极,人也快乐得像一只叽叽喳喳的小鸟。但是这一次,小可迟迟不收拾东西,整个人显得闷闷不乐,她还问妈妈自己能不能不去。
妈妈疑惑地问小可为什么不去?
小可低着头,说自己不想去,想在家里学习。
对于小可的说辞,妈妈是不认同的。因为,她虽然觉得学习很重要,但不在乎几天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不去姥姥姥爷家拜年会显得很不礼貌。所以,小可的请求被她拒绝了。然而,也是妈妈的拒绝,令小可更加闷闷不乐了,连话也不爱说了。
小可的爸爸发现小可情绪上的低迷后,他不禁思考起孩子不想去姥姥姥爷家拜年的原因。小可爸爸觉得,小可说想在家学习,这是小部分原因,大部分原因是她不想面对同样去姥姥姥爷家拜年的表姐。因为每一年,大家都会比较小可和小可表姐的成绩。这一次,小可没有考好,因为不好意思,才不想去姥姥姥爷家。
小可爸爸觉得,小可已经是大孩子了,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如果孩子的想法合理的话,不应该拒绝。所以,他和小可的妈妈商量了一下,同意了小可的请求。为了照顾小可,爸爸陪着她一起留在家里。
因为父母的懂得,让小可特别感动,让她阴霾的心情也瞬间晴朗起来。
孩子绝大多数的不快乐,是父母的不懂得。而一旦父母懂得了他们,他们的内心又会感到快乐。就像事例中的小可,妈妈的不懂得令她闷闷不乐,后来爸爸妈妈的懂得,又令她感动和快乐。
然而,在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父母不懂得孩子呢?
可能是父母对孩子情绪上的忽视。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关注的重点在孩子的言行上。一旦孩子的言行出错了,就会指出,并责其纠正。而当孩子情绪低落,表现出不快乐时,却没有那么的在意。殊不知,关注孩子的情绪与教育孩子同样重要。因为,孩子只有内心快乐了,他才能健康成长。
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很多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所有物。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可事实上,孩子是独立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的不理解会令他们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继而觉得不快乐。
每一位父母都必须明白,孩子从出生的那刻起,就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了,他需要被尊重,也值得被尊重。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应该要学会懂得孩子,这样孩子才会被真正看见。那么,我们该如何懂得孩子呢?
我们要懂得去察觉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内心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我们从他们的表情和言行上就能看出来。这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还不懂得掩饰自己的不快乐。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只有察觉到他们内心的不快乐,才能去谈懂得。
我们也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当他们的内心不快乐时,他最想倾诉的人,其实是父母。而一旦父母拒绝他们的倾诉,孩子就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这时候再想走进孩子的心里就难了。所以,孩子愿意向父母倾诉时,父母一定要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再倾听完孩子的不快乐后,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股不快乐是从哪儿来的,再去理解孩子。
此外,我们更要懂得尊重和支持孩子。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想做的事情时,父母不应该第一时间说“不行”“不可以”,应该要尊重孩子、支持孩子,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被父母尊重,被父母懂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