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你有多少次误解了孩子?(1 / 1)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做出一些我们认为不合理的行为时,会不加思考的指责孩子。可是有很多时候,孩子面对我们的指责,他们表现得很激动,会歇斯底里地与我们争吵、抗议、辩解。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孩子的行为并没有错?其实是我们误解了孩子?

试想一下,当我们因为某些行为而被人误解时,内心会感到委屈,会感到憋屈,随着这股情绪越发浓烈,继而会不自觉地为自己争辩,情绪也会随着争辩越发的激动。同样的,孩子在被父母误解的时候,他也会感到委屈,同样会用激烈的言行来为自己辨别,以此来维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妙妙今年10岁,是个非常懂事的姑娘,但是性格有些内向,平时有不快乐的时候,她都闷在心里,也不跟爸爸妈妈诉说。也正是因为内向,令她多次被爸爸妈妈误解。

譬如前两天,妙妙的爸爸出差了,妈妈忽然生病咳嗽的非常厉害。在吃过晚饭后,妈妈实在坚持不住,连碗都没洗就躺在**休息了。不过,她在休息前叮嘱妙妙,写完作业后喊醒她,她要检查,而妙妙也懂事地说好。

妙妙在写作业的时候,一直听到妈妈在不停地咳嗽,她便想下楼买点止咳药回来。她原本是想和妈妈打声招呼再下楼,但看妈妈已经睡着了,便悄悄地开门出去了。然而,就在她下楼买东西的空档,妈妈醒了。

妈妈喊了好几声妙妙的名字,等不到回应后,她就下床去妙妙的房间看,这一看让她的心悬了起来,妙妙不在房间。她在家里找了一圈,发现人不在家后,又匆匆忙忙地跑了出去,想在家附近找找看。结果在小区的大门口,她看见了妙妙。

妈妈并没有注意到妙妙手里拎着东西,她对着妙妙就是一顿训斥:“你这孩子,不是让你在家写作业吗?你怎么跑出去了?而且还不跟妈妈打招呼!你想要妈妈担心死吗?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妙妙越听,心里越发的委屈,她承认不跟妈妈打声招呼出门是不对,但是她出门是为了给妈妈买止咳药,而且妈妈那时候睡着了,她不想打扰她。最后,妙妙红着眼眶,大声对妈妈说了一句“妈妈,我讨厌你”后,回了家。

回到家后,妙妙悄悄地将止咳药放进了医药箱,自己便回房间写作业去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妙妙变得异常沉默,她不再主动地跟妈妈交流,哪怕是妈妈找她说话,她的回答也是零星几字。

从妙妙的表情和言行上,妈妈能够感觉到妙妙的不开心,然而,粗心的她怎么也猜不到妙妙不开心的源头在哪儿。直到有一天,她收拾药箱时,发现装止咳药的袋子里有一张收据,收据上的时间是妙妙那天晚上出去的时间,她才恍然想到,妙妙那天晚上不打招呼出门原来是为了给她买止咳药。

妈妈的心里既感动,又懊恼,她感动的是孩子对她的关心,懊恼的是自己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误解了孩子。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妙妙是做错了,因为她不打招呼就出门,令妈妈担心了。但如果站在妙妙的角度来看,她不仅没有做错,反而她的行为还很贴心。但是,因为妈妈的主观性,令孩子心生委屈,变得不快乐。而孩子究竟有错没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误解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它可能会使孩子性格暴躁,可能会使孩子内向孤僻,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叛逆、偏激。而在被误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会感到不快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父母对孩子的屡次误解呢?答案是家长的自以为是。

不可否认,孩子因为缺乏阅历,会经常做错一些事。但是,其中有些错是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的。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想一想,你会发现,你所认为的错误,可能并没有错。但是,孩子却因为我们的误解而感到委屈,感到不快乐。

作为成年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是非观,一旦孩子的行为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是孩子错了,并且不会给孩子辩解、申诉的机会。但是有很多时候,在孩子看来,他们没有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的主观意识认为他们错了。我们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的误解和不给他们辩解的行为,无疑会对他们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孩子犯错了,合格的父母应该指出,但是在指责之前,我们要冷静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孩子真的错了吗?对此,我们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换位思考,二是不将自己的主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不要急着指责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如果孩子的原因和目的都是积极向上的,那么我们就不能盲目地指责孩子。而所谓的不要把我们的主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就是不要把我们的价值观、是非观等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那么做的初衷是情有可原的,他的主观又与我们相差甚远,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辩解,而父母则采用温和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如果说,这世界上令人最不快乐的是什么,那就是被他人误解。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成为孩子快乐的源头,积极地为他们制造快乐,而不是不自知的误解他们,将不快乐的情绪强加给他们。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再误解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