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说教,要留给孩子反思的空间(1 / 1)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在对孩子说完大道理后,会立马问孩子懂没懂?明不明白?知不知道自己错了?

很多时候,孩子给予的回应不是默不作声,一脸倔强,就是会面露不耐烦。对此,作为父母的你有没有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你的说教为什么会不起作用?其实,是因为你说教的方式令孩子觉得很没面子,是因为你没有留给孩子反思的空间。

申申今年7岁,因为父母的工作很忙,他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今年暑假的时候,妈妈见工作不太忙,便将申申接到了身边亲自照顾,辅导孩子的学习,等到开学了再送去爷爷奶奶身边。

某一天,申申的妈妈接到了同事的邀请。原来,同事家的孩子要过10岁生日,想邀请她带着申申去参加孩子的生日宴。对此,妈妈同意了。

宴会那天,来了许多的小朋友。同事点了很多的菜,小朋友们吃得不亦乐乎。唯有申申,他没什么兴趣,妈妈夹给他的菜,盛给他的饭,他都没有吃完。妈妈见状,便耐心地跟他说要吃完,但申申就是不吃。

妈妈的脸色不禁严肃起来,开始对申申说教:“申申,剩饭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因为我们吃的饭菜,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浪费食物,就是在糟蹋农民伯伯的心血,每个懂事的孩子从来都不会剩饭。你看其他小朋友,他们是不是都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因为他们都是懂事的小朋友……”

申申抬头看了一眼其他小朋友,发现大家都盯着他看,这让他的脸不禁红了起来,低着头不再说话。于是,妈妈问申申:“你知道错了吗?”

对此,申申就是不回答,也不去吃他没吃完的饭。而他无声反抗的行为令妈妈不禁怒火中烧,她想继续说教,但被其他家长劝阻了,这才作罢。

后来,在切生日蛋糕时,申申吵着闹着要最大的那块。他的行为令妈妈非常难堪,不禁严肃地对申申说:“申申,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你是大哥哥,身为哥哥,应该礼让弟弟妹妹,你明不明白?”然而,回答妈妈的却是申申的“我明白”,以及他歇斯底里的吼叫。

生日宴会过后,申申妈妈的心疲惫不已,她怎么都不明白,她对孩子讲道理,孩子为什么就不听呢?

申申妈妈的说教错了吗?没有错。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只有点出孩子的错误之处,孩子才能认识到错误,并且去改正。但是,申申妈妈的说教方法用错了,是因为她的说教没有顾忌孩子的脸面,没有留给孩子反思的空间。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说教时,如果自己真的错了,那么内心会是难堪的,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并且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声音“我知道错了,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如果自己没有错,那么又会觉得委屈,会十分抗拒他人的说教。尤其是在对方询问自己懂不懂,知不知错时,会觉得异常难堪,且内心的反感也会达到最高值,最终的结果不是负面的情绪外露,就是与说教的人辩解、起争执。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会有激烈的情绪和行为,这不难理解,这是因为我们觉得很没面子,所以企图用这样的情绪和行为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我们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也是有自尊心的,甚至对自尊心的看重有时候比成年人还重,所以他们会看重脸面也在情理之中。

成功的说教不是在说教后立马从孩子身上验证说教后的成果,因为这样的说教,最终都是失败的。成功的说教应该是对孩子说教后,给予他们反思的空间,让孩子在这个安静的空间里,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对与错。

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说教时,想要取得效果,就一定要给孩子留出反思的空间。那么,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首先要耐心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是聪明的,有时候能立即知道自己犯了错,在那个时候,他们的内心是惶恐的,希望父母能温柔、耐心地对待他们。而一旦父母严肃地对待他们,会令他们不自然地产生负面的情绪。一旦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再好的说教,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不只是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也为了令说教有效果,一定要耐心地对待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

其次要围绕孩子的错误,清晰地阐述道理。人在面对错误的时候,总想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总不认为自己错了,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在对孩子说道理时,一定要有条有理,令孩子能真正地认识到错误,这样才能谈改正。

最后要留给孩子反思的空间,让孩子自我反省。这一步,可以说是决定说教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所以,我们对孩子阐述完道理后,不要立马问孩子“知不知道错了”“懂不懂”“下次还会不会再犯”这样的话,而是要对孩子说“你自己好好想想”这样的话。

孩子在反思的空间里,会反复回忆父母说教的话语,并细细去斟酌。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会心生后悔,最后自觉地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