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其实就是用道理去教育和感化,相对于打骂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法更可取。在说教上,很多父母自然而然地认定主动权应该由自己掌握,当孩子犯错了,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应该由自己说教。但我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问,那就是你的说教取得好的教育成效了吗?
说教的教育方式和打骂的教育方式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说教的教育方式是被动的,更注重孩子的心灵,是由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然后改正,而打骂的教育方式是主动的,它能够震慑到孩子的心灵,令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认错再说。
其实,说教的权利并不应该从始至终都掌握在父母的手里,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说教令孩子心不在焉,令孩子抗拒,难以取得教育效果时,不妨放手说教的权利,将权利放到孩子的手中,让孩子自己说教,如此,会发现取得的教育成效会意想不到的好。
彤彤今年9岁了,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女孩。这是因为,每次她做错了事情时,她并不认为自己错了,所以任凭妈妈怎么对她说教,她就是不改。
譬如有一次,彤彤的班级进行大扫除,彤彤被分派到了擦窗户的任务。她把窗户擦完后,就独自回家了。对于彤彤班级组织的大扫除活动,妈妈是知道的,她见彤彤那么早就回家了,不禁问她怎么回事。彤彤便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妈妈听后,很不赞同彤彤的行为,她对彤彤说:“彤彤,大扫除是集体的活动,老师是希望你们能一起完成,而不是谁完成了谁就走。你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懂得与同学团结友爱……”
妈妈说了很多,但彤彤一句都听不进去,她还反驳:“妈妈,老师分给了我们单独的任务,当然是谁完成了就能走!”
对于彤彤的冥顽不灵,固执己见,妈妈很是无奈。她觉得,自己的说教起不到丁点儿作用,孩子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于是,妈妈改变了说教的方式,她让彤彤自己给自己说教。那么,彤彤妈妈是怎么实施的呢?
有一次,彤彤去乡下的爷爷家玩。那时,爷爷奶奶家的水稻长满了稻穗,沉甸甸的特别喜人。彤彤觉得很新奇,便一股脑儿地摘了很多的稻穗,玩得不亦乐乎。对于彤彤糟蹋庄稼的行为,妈妈非常不认同,她严肃地问彤彤:“你觉得庄稼是用来玩儿的吗?”
彤彤虽然小,但是却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她不禁摇了摇头,说:“不是。”妈妈又让彤彤说一说不是的原因。彤彤想了想,说:“庄稼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每一粒庄稼都是他们的汗水……”彤彤说了很多,说到最后,她的脸上就差写上“我知道错了”这几个大字了。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子不教,父之过”,所以绝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不学好,是父母的过错,是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父母们也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说教者,而孩子是被说教者。因此,当孩子懵懂之际,父母就不知疲惫地对孩子诉说着各种各样的大道理。
从中也不难得出,“你说的大道理,孩子其实都懂”这个认知。所以,你的说教不起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孩子拒绝去听,他们打心眼儿里厌烦和抗拒。那么,孩子抗拒听,我们就要放弃说教吗?当然不,要知道放弃说教是一种纵容孩子继续犯错的行为,会让他们无法主动的认识到错误。其实,父母可以换一种说教的方式: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说教。
让孩子自己说教,看起来是孩子占据了主动权,其实不然,孩子依然是被动的,他们被动地说,却能主动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孩子自我说教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自我反省,并且,孩子自我说教时的思维是冷静的,他能听进去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从而认识到错误,并下定决心去改正。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的自我说教是建立在自己的感受之上的,这比我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猜不透孩子的想法去说教要有用得多。
各位父母,如果你的说教不起作用,你的说教令你疲倦不已,不妨试一试让孩子自己说教,当你尝试过后,你会发现,这样也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