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朋友(1 / 1)

与孩子讲道理,这是当前推崇的教育方式。然而,有的父母和孩子讲道理,孩子能听进去,有的父母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却听不进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没有吃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在很多父母心中,认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长辈。作为一名长辈,就要有长辈的威严。故而,在和孩子讲道理时,总会摆足了姿态,说的道理也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说的。殊不知,当你姿态摆的越高,说的道理越大,就越会令孩子感受到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会令孩子将你的说教当作耳旁风,甚至很反感你的说教。

在这儿,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当你和领导相处时,领导摆的姿态越高,你就越反感和他相处,内心抗拒他说的每一句话。而当领导平易近人,将自己放在与你同等的位置上时,你就会很喜欢和他相处,并愿意接受他的指教或批评。同样的,你与孩子,其实扮演的也是领导与下属的角色。

父母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而优秀的父母除了扮演长辈的角色外,更多的时候,也要懂得去扮演孩子的朋友这一角色。因为,当你将自己当成了孩子的朋友时,你所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等等,将会与孩子相同。当你理解孩子的感受再去对孩子讲道理,孩子才会听进心里。

李沛是名职场女强人,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她也以说教为主。但是,不管她说得再有道理,条理再清晰,孩子就是不听,甚至有时候还会和她对着干。

譬如有一次,她带孩子去逛商场,孩子看到一款他喜欢的玩具,非要她买。但是,李沛没答应,因为家里相同款式的玩具已经有好几个了。当时,她严肃地对孩子说:“不行,你已经有好几个了,小孩子不能无理取闹。”当她的话音刚落下,孩子就在商场里大哭大闹,并说不给他买,他就不走。

还有一次,李沛的孩子想去游乐场玩,李沛也答应了孩子,并约定好了日期。但是,在去游乐场的前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紧急的工作,最终没去成。当时,孩子的心情是崩溃的,立马号啕大哭。李沛觉得孩子很不懂事,就严肃地教育他说:“妈妈不是不带你去,是因为有工作。你如果非要去,那妈妈就会丢掉工作,到时候就没有钱给你买吃的,没有钱给你买衣服了。”尽管秦沛说得很有道理,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听,哭闹了好久。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秦沛说得没有错,说的话也极具道理,然而,为什么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原因就是她说教的时候站在了自己的立场,摆足了长辈的姿态。

孩子的思维是单纯的,很多时候,他并不能意识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尤其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说教时,他们更无法理解。如果能够试着以朋友的角色去和孩子说教,那么这个时候的“说教”,在孩子心中就是一次平等的交流和沟通。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扮演孩子的朋友这个角色时,要以同龄人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当你与孩子的思维在一条线上时,他才会选择去理解你。

譬如李沛,在孩子索要玩具这件事上,不难看出,孩子是因为贪心才想买的。那么,在和孩子说教时,一定要说到他的软肋上,对此,可以放平姿态和孩子这么说:“宝贝,家里的玩具有很多了,你再买的话,别的玩具就没有待的空间了,它们会不高兴,会抗议的。”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又会回到旧玩具上,从而没了再买的心思。

又比如去游乐场这件事,其实不只是孩子,就连大人在遇到决定好的事情改期时,也会郁闷。所以,我们说的话要建立在理解孩子的感受之上,而不是企图让孩子先去理解你。并且,在说话的姿态上要与孩子齐平。所以,家长可以这么说:“我也想去游乐场,可是有个大魔王不让妈妈去。等妈妈打败了大魔王,就带你去。”这个时候,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态,懂得示弱,才能让孩子理解,不能去游乐场,错不在妈妈。

父母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你所说的话,没有孩子的小伙伴说的话有分量。因为孩子的小伙伴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建立在与孩子有着相同的思维和感受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你的说教取得效果,就要变成孩子的朋友,懂得放平自己的姿态。当你与孩子没有距离感时,孩子才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你的说教。

如何成为孩子的朋友呢?父母要适时的忘掉自己的年龄,放下“长辈”这一身份。每个成年人心中都是有童真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童真就被我们放在了心间的角落里。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妨忘掉自己的年龄,释放心中的童真,当孩子感受到你的童真,他的心灵会不自觉地与你贴近。

父母在说教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慢慢引导。我们需要知道,好的说教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那些枯燥的大道理,真正能取得效果的说教,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说教。在说教孩子时,也要懂得多鼓励少责备。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

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不谈感受只讲道理的爱,令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你是爱他的。只有理解孩子,体验孩子的感受去说教,孩子才会感受到你的爱。因此,父母要牢记,你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