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故事,胜过100次讲道理(1 / 1)

与孩子好好讲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温和的,是春风细雨的。在温和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也会变得温和。但令很多父母头疼的是,有些道理明明讲了很多遍,孩子依然会犯。

其中原因,无外乎这样几点:

首先是孩子没能理解。所谓的道理,其实就是事情的是非曲直。而讲道理,就是通过逻辑论述让人明白。很多时候,父母在讲道理时,逻辑、语言都是以成年人的思维去说的,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并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水平,这就导致有时候听不懂,继而听不进去。

其次是听不进去。研究表明,小于7岁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即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建立在形象立体之上,到了7~12岁这个年龄段时,具体形象思维才往抽象思维发展。而我们对孩子讲的道理,大多数是抽象的,一旦孩子的思维中形成不了事物的具体形象,自然就听不进说教和那些道理了。

最后就是记不住。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孩子的记忆力比金鱼好,但是一段时间后,也会忘记。所以,父母当时讲得道理,他能够记住,但一段时间后,就会忘掉,会重复犯错也就说得通了。

其实,仔细想一想,孩子听不进、记不住的最终原因,其实还是你的道理没有讲到孩子的心里。如果你讲道理讲到了他的心里,他必然会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的。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自己脑海里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是不是每一件都触及你的内心深处呢?所以,我们在和孩子讲道理时,也要说进孩子的心里去。

对此,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记住你所说的道理,因为故事可以令孩子产生兴趣和共鸣。讲一个好的故事,胜过对孩子讲100次道理。

思思今年5岁,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不过,思思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一不高兴,就喜欢往楼下扔东西。

前两天,思思想要一件公主裙,妈妈没有买给她,一气之下,回到家后就将自己的一个小玩具往楼下扔。玩具砸中了一位老爷爷。好在,思思家住的楼层并不高,老爷爷的额头仅仅破了些皮。但是,这足以令思思的妈妈气愤,并引起重视。如果孩子往楼下扔的是大物件,那么砸到人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但令思思妈妈无奈的是,她每次给孩子讲道理,孩子都听的认真,也向她保证下次不会再扔东西,可是没过几天,还是会继续往下扔,这让她头疼不已。她就搞不懂,大道理她说了那么多遍,孩子为什么就没放在心上呢?

思思的妈妈有一位做教育的朋友,在听说了她的烦恼后,笑着告诉她,思思之所以屡教不改,是因为那些道理没有说进她的心里。她建议思思的妈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向思思讲道理。

思思妈妈左思右想,终于编出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公主。她很漂亮,也很聪明,就是有一点不好,发脾气的时候总喜欢往城堡下扔东西。有一年圣诞节,厨师做的食物不合爱丽丝的胃口,爱丽丝就大发脾气,她将桌子上的食物和餐盘通通扔出了城堡。不巧的是,她砸到了正要给她送圣诞礼物的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特别生气,他觉得爱丽丝的脾气坏透了,往城堡下扔东西的行为也特别糟糕。于是圣诞老人决定,以后都不给爱丽丝送圣诞礼物了。直到爱丽丝改掉往楼下扔东西的习惯,他才会给她送圣诞礼物。

思思听完妈妈的故事后,她对比自己的行为,发现和故事中的爱丽丝公主的行为很像,便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了故事当中。她问妈妈,她往楼下扔东西,是不是也会收不到圣诞老人的礼物。思思妈妈回答她当然收不到,因为她会将圣诞老人砸伤。

就这样,思思认识到往楼下扔东西是不好的行为,渐渐地,她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对孩子来说,父母说的大道理显然是缺少吸引力的,孩子不感兴趣,又怎么会放在心上呢?但故事不同,因为故事对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会让孩子深陷故事的同时,也会思考故事里的道理,如此看来,是不是比说100遍大道理还有用呢?

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讲故事,讲的故事可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可以是自己编的,只需要记住一点,故事中要有你教导孩子的道理。举几个例子,譬如你的孩子很自私,在分东西的时候总习惯要最大最好的那个,那么不妨和孩子说一说《孔融让梨》的故事;你的孩子有说谎话的习惯,那么可以说一说《匹诺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