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那些道理,他其实都懂(1 / 1)

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孩子犯错后,你问他错在哪儿,他都能说出来,并且会告诉你正确的做法。可是当你说一些大道理时,他却选择视若无睹,甚至是与你对着干,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

所以,孩子不听说教的原因是什么呢?

可能是你说的道理没有新意。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在教孩子常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建立自己的三观。所以,对于一些人人皆知的大道理,他们是懂的。当你的说教没有新意,太过老旧时,就会惹来他们的不耐烦,继而听不进去。

可能是你说的道理太过啰唆。父母对孩子说道理时,会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会将明明三两句就能说完的道理,偏要长篇大论地说很久,这样做,免不了会说许多的废话,显得啰唆。成年人尚且受不了唠叨,更何况是孩子呢?

也可能是你说的道理没触碰他的心弦,而这一点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就好比一首歌,你播放的是他喜欢的旋律,他才会耐心地听下去,同样的,你的说教只有触碰到他的心弦,他才能听得进去。

该说的道理,孩子都懂,而孩子不懂的道理,你说上一遍,他就能明白。所以,想让孩子听进去你的说教,不是要说多长时间,也不是要说多少的大道理,主要是看父母说的话有没有触碰到他们的心弦。而触碰心弦的方法,就是走进孩子的心里,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倘若不走进孩子心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去说教,那么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教育。

这天是庄庄和妈妈冷战的第七天。妈妈做了他最爱吃的早餐,但他吃了几口就没再吃了,他背着书包出门去学校时,也没有和妈妈打招呼。庄庄妈妈看着孩子这些天对她不理不睬,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那么,母子俩是为什么而冷战的呢?事情发生在上周五。

那天早上,庄庄出门时告诉妈妈,他最好的朋友过生日,他放学后能不能去参加。妈妈想到周五放学后庄庄有一个补习班要上,便拒绝了他,她告诉庄庄,错过了补习班的课程的话,老师不会单独给他补回来,至于好朋友的生日,可以送一份礼物表达心意,生日宴会参不参加都是次要的。

庄庄的妈妈说了好一会儿的大道理,然而庄庄一点也不想听。但他明白,如果他提出反对的意见,妈妈一定会说更多的道理。所以,他默默地背着书包去了学校。

放学的时候,庄庄没有去补习班,而是去了他最好的朋友的家里,去参加他的生日宴会。补习班的老师没有收到庄庄请假的消息,见庄庄人又没来,便打电话给了庄庄妈妈。庄庄妈妈一听孩子没有去补习班,别提多着急了,连忙在家长群里询问有没有人知道庄庄去了哪里。后来,得知庄庄去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才安下心来。

庄庄妈妈回到家后,打定主意等孩子回来后,一定要好好说教一番。所以,庄庄一回到家后,庄庄妈妈就喋喋不休地说着那些大道理:

“庄庄,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没跟老师和妈妈打招呼就去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你不知道我们会很着急吗?”

“你已经读六年级了,这一年是最关键的一年,你应该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而不是去参加朋友的生日宴。”

……

庄庄越听,脸上的神色就越不耐烦,最后他气冲冲地回了自己的房间,而他与妈妈的冷战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妈妈说的道理,其实庄庄都懂。那他为什么选择不听呢?其实就是妈妈的说教没有触碰到他的心弦,没有走进他的心里去了解他的感受。

对于一名小升初的孩子来说,他知道不打招呼就逃课的错误性,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他也有其他在乎的东西。如果在那个时候,庄庄的妈妈在孩子做出逃课的事后能够先体谅一下孩子当下的感受再说教,那么就不会有后续的冷战了。

虽然说,一些道理孩子都懂,但为人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那些大道理又不得不去说。父母需要明白,你可以说,但说的话一定要触碰到孩子心弦,要建立在体会孩子的感受之上。

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讲道理前,不如先让孩子说一说他那么做的原因。在这基础上再去说教,那么,取得的教育成效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