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教育出一名优秀的孩子。所以,在教育上,不少父母会挖空心思,想出百般花样。然而,这样的教育并没有用,取得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为,好的教育,它没有花枪,只有爱和理解。
花枪,我们每个人都见过,舞台上的花旦们耍着花枪,动作熟练又好看,花枪还未碰到对手,对手已经大败。放在现实中,这些花枪却没有丁点武力值,中看不中用。在教育孩子上,许多父母都有耍花枪的习惯。但是,花枪式的教育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在孩子的心里激不起丁点波澜,还会惹来孩子的反感。
什么是花枪式教育?我给它的定义是向他人展示教育过程,不重视不在乎教育的结果。通常来说,爱耍花枪教育孩子的父母,极其在乎面子。因为看重脸面,所以非常渴望他人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成功的父母。所以当孩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时,他们喜欢当着他人的面去教育孩子,去说一些大道理,以此来展现自我素质。
可以说,每一位用耍花枪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的父母,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孩子,他们从不关注孩子犯下错误的原因,也不在乎孩子到底是对是错,只会固执地认为是孩子的不对,长久以往就会与孩子产生距离感,一旦距离感产生,那么不管怎么教育,都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成效。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尊严,当父母不分场合、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其说教时,孩子的内心是满腹委屈的,如此又怎么会将你的说教听进心里呢?
冬冬是个健壮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就喜欢对他进行耍花枪式的教育。几年下来,他乐观开朗的性格逐渐被暴躁易怒所取代。
在这儿说一个典型的事例,这件事发生在学校。那时,正值开学,冬冬的妈妈给他买了一个新书包,冬冬特别喜欢,也十分爱护自己的新书包。然而,班里有个和他不对盘的小男孩起了捉弄他的心思,他用圆珠笔在他的书包上胡乱涂鸦。
冬冬知道后生气极了,他让小男孩向他道歉。小男孩不仅不道歉,还说了一些激怒冬冬的话。就这样,也不知谁先动的手,两人由争执变成了斗殴。
冬冬的个头高,力气大,小男孩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三两下,他就将对方打趴下了。班里的其他同学们见冬冬将小男孩的鼻子打出了血,便跑去办公室喊来了老师,才制止了这场斗殴。
老师见事态严重,便喊来了冬冬和小男孩的父母。小男孩的父母很明事理,在没有弄清楚缘由前没有责怪冬冬,反倒是冬冬的父母,见他将小男孩打得那般惨,立马教育起来。冬冬的爸爸说:“冬冬,爸爸是怎么教育你的,和同学在一起一定要友好相处,你怎么能动手打人呢?你知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赶紧去道歉……”
冬冬爸爸的脸上有些失望,所说的话语也表露着对冬冬的恨其不争。然而,这些十分有道理的话,却令冬冬反感极了。他不明白,明明先做错的不是他,为什么他要道歉呢!
当冬冬的爸爸对冬冬屡次使用耍花枪式的教育后,冬冬的性格逐渐变了,此后,他只要一听到爸爸的说教,他就烦躁不已,胸口仿佛有一团怒火,令他不泄不快。
不难看出,冬冬的爸爸就是一个极爱脸面的人。在教育冬冬时,太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教育过程,太过彰显自我,毫不在乎是否能取得教育效果。而结果也是,他的教育方式一败涂地。
这就好比一位老师,当他向孩子传授知识时,太在乎课件的完美,太在乎自我语言的完美,那么注定孩子学不会知识。因为,只有简单朴实的教育,求真的教育,才能令孩子茅塞顿开。
可见,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耍花枪,而是理解孩子。当你选择去理解孩子,孩子才会感受到被爱,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效。
作为父母,该怎么去理解孩子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懂得换位思考。
什么是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当你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后,你就会真正地理解孩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去说教,孩子才会愿意接受你的教育。
在这里需要注意,如果你有耍花枪式教育孩子的习惯,就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脸面。教育从来都不是向他人展示什么。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需要引导孩子走上正途。一味地耍花枪,只会令孩子在歧路上越走越远。真正优秀的父母,是懂得理解孩子的父母,当你的教育建立在理解上时,你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