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传承,以至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抱着这样一种期待:希望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孩子能代替自己去实现;自己努力拼搏没有得到的,孩子能代替自己拥有。但这世间,几乎没有人喜欢被迫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或接受他人强加的意见,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每个人都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做事,希望别人在提出要求前能询问并征求一下自己的意见。然而事与愿违,生活中总有一些父母出于自己的主观愿望,把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强加给孩子,却从不听从孩子的意见,还美其名曰“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不仅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还容易伤害到彼此间的感情。
下面案例中的婷婷妈妈就是这样做的。
长相漂亮、身材苗条的婷婷,从小就特别喜欢跳舞,为了能在舞蹈方面有所成就,她还参加了课外的舞蹈班。但是,随着学业的逐渐增加,妈妈担心跳舞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便决定把婷婷的舞蹈班给退了,改报英语和数学,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于是,不管婷婷如何不愿意,妈妈都坚决不允许她再去学舞蹈了,并说:“跳舞又不能当饭吃,你还是踏踏实实地搞好学习吧,为将来考个好大学早些做准备才是!”
对于妈妈所报的这些补习班,婷婷并不感兴趣,每天的补课对她来说就像是一种煎熬,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发展到后来,为了逃避上课,也为了躲避妈妈的监督,婷婷便经常撒谎,放学不回家而躲在外面玩。结果一个学期结束下来,婷婷的成绩丝毫没有进步,母女间的感情也开始出现了隔阂……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忠心认为:“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课外教育,但是对教育的理解有些偏差,把教育的内涵理解得太狭窄,一提教育就非得把一些技能、技巧、本领联系在一起,其实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正因为父母不知道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他们就本末倒置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给孩子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
很多父母往往自认为经验丰富,以为孩子只有在自己的经验庇护下,才能有效地通过捷径通往成功的彼岸,才能过得幸福与快乐。但他们却忘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灵魂,他也渴望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去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从不断的历练中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如果父母为了达到某些私人目的,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并且加以施压控制,那么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就会被无情地打乱。我们不能违背这种生命的初衷,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为人父母请相信并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多地去追求分数和技能,不要用你狭隘的定义去束缚孩子的发展。父母的意愿不该强加给孩子,不然只会给孩子更多的压力,造成他情急下仓皇逃离的不良局面。
诚然,父母教育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全部的爱,却代替不了他的思想。因此,为人父母,凡事应该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他的意愿与想法,并给予尊重,让孩子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让孩子尽情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如何才能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呢?或许你可以这样做:
1.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他们也会为了自己愿望的达成而努力拼搏。所以,父母应该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愿望,采取合理的方法,将期望的目标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而不是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行把自己的意愿施加给孩子。要知道,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算是合理的、有效的,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2.不可滥用父母的权威
为人父母,千万不要抱着“你是我生的,你就要听我的”的思想去教育孩子,更不要滥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孩子,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愿意的事。即使你的要求是正确的,也要注意方式与方法,充满耐心地去引导,绝不能一意孤行,用强迫与权威逼迫孩子就范,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3.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愿望
爱孩子就请相信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一种宽松愉悦的关爱下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鼓励、支持、爱护和帮助。哪怕孩子在实现愿望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艰难前行,父母也要相信,稳定的心性和自然积累的自信一定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
4.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就是指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加以正确引导,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去做一些不想做、不愿做和做不了的事情,以免引发冲突或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幸福,很多父母恨不能倾尽所有,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孩子就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孩子的需求为前提,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给孩子造成心理的负担。父母们不妨改变传统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去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健康无忧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