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爱有很多种,但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真切、最浓烈、最炙热的。孩子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便被父母的爱紧紧包围,在父母的爱及温暖的呵护中,孩子逐渐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精彩。可凡事过犹不及,有时候过分的关注和爱护会让父母对孩子的爱成为一种负担,让孩子在这份沉重的关爱下感到疲惫不堪。
曾在网上看过一则《10岁女孩跪求父母离婚》的新闻,大致内容如下:
一个10岁的小女孩每天都在父母的严厉关爱下生活着,没有自由,没有朋友,一言一行都受父母的掌控,事无巨细都要向父母汇报,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窒息和压抑。于是她对经常吵架的父母说:“我希望你们能早日离婚,脱离苦海,这样我就只用跟其中一个人生活了,这样就会少一个人来管我,我也能脱离苦海了。”
尽管这个理由荒唐可笑又令人心酸,却值得所有父母深思和反省!
孩子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对于他而言,“爱”得太深只会束缚他的自由发展,对他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说“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可是,你以为的爱,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意愿了吗?如果你没有尊重孩子的天性,没有了解孩子的意愿,那么你所谓的爱就是自私自利的,就是套在孩子身上的一副沉重枷锁,会让他透不过气来。“尊重”这个词,并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得靠行动!缺乏有效的行动,即使你天天挂在嘴边说“我爱你,我尊重你”也没有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对父母的爱不接受、不领情的缘故。因为孩子接受了爱,就等于接受了压力和负担——他们必须竭尽全力去努力拼搏以达到父母的要求,才算是不辜负父母的良苦用心,才算是对得起父母。
相信下面这个案例能给父母一些启发。
王飞从小便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他的爸爸事业有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妈妈则全职在家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每当王飞放学回到家,隔着楼道就能闻到家里面饭菜扑鼻的香气。晚上一家人温馨地坐在餐桌上一边吃饭,一边闲聊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别提多开心了。
可是好景不长,这种温馨的画面在王飞上初中后就被无情地打破了。妈妈开始不停地关注他的学习,给他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请家教,希望王飞能好好学习,考上重点高中。不仅如此,妈妈还剥夺了王飞学习之外的一切爱好,甚至美其名曰:“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可惜,在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下,学习成绩平平的王飞并没有因为额外的补习而取得进步,反而还从之前的中上水平下降到了中等水平。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王飞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目前的学习能力,对于妈妈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也是完全不赞同的。可是当他听到父母讨论生意难做、挣钱不易时,他的内心又感到十分惭愧。他觉得对不起父母给自己创造的良好物质条件,于是,他只好把对父母的愧疚压抑在心里,默默地承受着。可是他的内心越压抑,在学习上就越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在这种压力下,王飞开始害怕妈妈对他的关爱、害怕与妈妈交流、害怕考试,更害怕考砸之后爸爸妈妈失望的眼神……
爱原本是一个温暖的字眼儿,一分纯粹的关怀。可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一边在孩子身上倾注太多的关爱,一边不停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不停地对孩子说:“你要争气,要努力,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殊不知,当父母自认为在“无私”地爱着孩子时,已经悄无声息地给孩子套上了一副沉重的爱的枷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又“安知我不知鱼之不乐”?所以,为人父母请不要再一味地对孩子说“为了你好”,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了,千万不要让原本温柔而又美好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那样的爱毫无意义。
著名少儿教育专家卢勤曾说:“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毫不夸张地说,在父母这种过度的关爱、保护、干涉、指责下长大的孩子将来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历练与坚强的品质。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脱离父母的怀抱。当这一天逐渐来临时,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应该做到适可而止。不责怪孩子,不苛求孩子,把握好爱的尺度,不让深切的爱成为孩子人生的沉重枷锁,这才是父母爱孩子的正确方式。否则,即使你一心一意地为了孩子好,孩子也不会对你感恩戴德。正如于丹教授所言:“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相信许多父母都曾对孩子说过“为你好”,但父母又是否知道,你从来不曾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这就好比他人硬塞给你一束外表娇艳欲滴的鲜花,却从不考虑你是否会对花粉过敏一样。这种以爱为名的枷锁,孩子稚嫩的肩膀承受不住也扛不起,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的伤害与负担。
所以,父母应该充分尊重、理解孩子。别再“爱”得那么深,解开孩子成长的枷锁,放开手让孩子在宽松而愉悦的环境下健康地成长,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与自由的发展,这才是爱的真谛与本质,才是爱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