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节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黄小文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他是一个性格内向且不善言辞的孩子,所以平时很少主动与同学们交流,也没有什么亲近的朋友。最近一段时间,他的学习成绩不仅直线下降,而且人也越发孤僻了。每天写完作业,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静静地发着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文出现了这种情况呢?原来,问题就出在小文爸爸身上。小文的爸爸性格很木讷,因不善与人交往,导致工作也不太顺利。因此,郁郁不得志的爸爸就把自己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对小文说:“你一定要努力,为爸爸争口气呀!”
小文的爸爸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当看重。每天小文一回到家中,就会被爸爸逼迫着去写作业,作业做完了还得做一些额外的练习题。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小文彻底失去了自由,连一点玩耍的时间都没有。在爸爸严格的管教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孤独的小文内心情感无处宣泄,以至于整天胡思乱想,对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学习成绩也就直线下滑。
上述案例中的小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为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进一步说,也就是父亲对他的期望值过高所引起的。
上海市某教育机构对800名孩子的父母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5%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个大学文凭,而对孩子就业率期望最高的行业依次是:医生、工程师、教师、公务员、技术人员、作家、翻译等。于是,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下,孩子顶着巨大的压力,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艰难前行着。当孩子经过不断的努力还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质疑,从而动摇自己的信心,甚至出现悲观厌世、心情抑郁等一些严重的后果。
虽然,父母期望孩子成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并不是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就越成功。更多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值会带来孩子的无望,成为孩子前进途中的阻力。
很多父母总是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要求孩子按照自己为他们规划的人生去执行,却从不曾考虑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这其实是害了孩子。孩童期正是孩子信任、自主、进取、勤奋等一系列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倘若在这个时期,父母不停地催促孩子去做超出他们身心发展和能力的事情,就会使他们产生过多的羞愧、内疚、自卑、无能和不信任感。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期望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父母应该从孩子的生理、心理、性格、智力等多方面出发,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不要让孩子稚嫩的肩膀去承受过高的期望。
关于期望值,美醇特创始人王中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期望值是好事,因为它代表着你对于某件事情有热情、有**、有付出、有行动,但是如果你定的目标过高,其结果若不尽如人意,则会令你失望、失落,久而久之,你的自信就会大打折扣。”他还表示,“理想的情况是,对于任何事情,你可以定目标,但建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适当降低期望值,这样即便是结果让你不满意,也不至于会过多左右你的情绪,不会让你的信心受损严重,下一次,你会以更好的心态去努力、去驾驭,不断完善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你会离目标更进一步,也会过得更快乐一些。”
为人父母,谁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成为一个杰出的青年才俊。然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郎朗,能成为钢琴家;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比尔·盖茨,能成为世界首富……承认个性差异,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虽然从某种情况来说,父母对孩子寄予的期望也可以变成一种鼓励,成为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让孩子建立足够的自信。但很多时候,期望却会成为压在孩子肩上沉重不堪的压力。因为期望越高,则希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
所以,父母不妨试着去降低自己对孩子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根据孩子的具体能力与实际情况来做出合理的安排。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抑或是梦想,把期望值降低一点,让孩子歇一会儿,补充完能量再精神抖擞、全力以赴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去做好每件事,这样不是更有效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