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真是太不听话了,一点都不让人省心。”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对自己百依百顺,甚至唯命是从,认为只有这样的孩子才称得上“乖孩子”。
可是,孩子也是人,他们不是机器,即使再小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思维决定的,而不是由父母的命令决定的。假如父母一味地干涉孩子的思维,就会抑制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孩子往往更“讨人嫌”,因为他们**不羁、顽皮淘气、越矩行事,可是他们处事不固执,思维活跃。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比“乖孩子”更聪明。因为那些看似调皮捣蛋的行为可以使孩子的大脑得到更多的刺激,换言之,孩子可以在调皮捣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
因此,父母可以适当地允许孩子不接受自己的命令,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自由发挥,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喜欢老实、听话、规矩的孩子,认为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听从父母的命令,绝不容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不少父母都喜欢限制孩子的思维,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但父母不知道的是,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于接受父母的命令,什么事都是父母说了算,那就说明这个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就更谈不上有创造性思维了。
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既让孩子听话又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呢?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最起码的礼貌与尊重,整天打架、满口脏话是坚决不行的。在思维上,不要用听话来限制孩子,要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思想,激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其次,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以听话为主,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当孩子渐渐长大时,父母就要转变思想,不要执着于孩子是否完全接受你的命令,而是要把握好分寸,让孩子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生活。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非凡的创造力,那么就不要再强迫孩子完全接受自己的命令了,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幼儿园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画出自己心中的苹果,结果绝大多数的孩子画的苹果都是红色和绿色的,只有一个孩子画的苹果是蓝色的。但是老师并没有当众批评他,指责他画的不正确,而是温柔地看着他,对他说:“你的苹果画得很不错哦!”孩子听到老师的评价非常高兴。这时,有人对老师说:“苹果明明是红色的,要不然就是绿色的,哪儿来的蓝色苹果,这明显就是画错了。”可老师却说:“我并不认为他画错了,这说明他很有想象力,不局限于固定思维是好事,也许他以后真的可以培育出蓝色的苹果也不一定呢!”
案例中,老师允许孩子画蓝色的苹果,其实是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能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假如父母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孩子、命令孩子,那么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在粗暴的干涉中被扼杀。因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多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接受命令的孩子,就是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人。而一切创新都是从“敢”开始的,因此在创造性思维中,敢想、敢说、敢做很重要。要知道“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虽然孩子乖一点更讨人喜欢,但是往往越乖的孩子越没有主见。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强求孩子接受你的命令,而是要对孩子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创造也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假如孩子一直都活在父母的命令中,那他怎么有机会去创造呢?所以,请多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去“淘气”、有精力去“折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接受命令、“不听话”的孩子其实是更独立、更自信、更坚强的人。因此,父母要正确地看待孩子不接受命令的行为,适当地尊重孩子的想法,为孩子保留好奇心和想象力。
习惯接受命令的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所谓的“听话”中,他们没有独立的思维,更没有独立的人格,从小养成了顺从、听话的习惯。即使步入社会后,也会因为习惯接受他人的命令而丧失自己的尊严和自信。最严重的是,因为从小习惯性地接受父母的命令,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早就被扼杀了,而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那么顺从和听话毁掉的就不仅仅是孩子的创造性了。
因此,别为了让孩子接受你的命令,就毁了孩子的创造性,而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充分激发孩子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