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然今年13岁,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由于爷爷奶奶平时很少带他外出,所以他特别害怕陌生人。进入青春期后,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他仍然不敢与不熟悉的人说话,一旦家里来了客人,他总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
妈妈意识到陈浩然的这一现象后,特意把他从爷爷奶奶家接了回来,企图想帮他改掉这个坏毛病。每天妈妈吃完晚饭都会主动带陈浩然下楼,和小区里的大爷大妈打招呼,并把陈浩然介绍给他们,平常也会带他去朋友家或邻居家串串门。
虽然妈妈做了这么多努力,但陈浩然依然还是很怕见生人,去别人家做客时也一直紧紧地跟在妈妈身后不说话,家里有客人时他也喜欢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周末的一天,爸爸的朋友李叔叔带着12岁的儿子雷雷前来做客,陈浩然在自己的房间里玩电脑游戏也不和叔叔打招呼,当雷雷走进来看他玩游戏时,陈浩然却突然把电脑关了,也不与雷雷说话。就在雷雷主动伸出手想与陈浩然握手时,陈浩然竟一把把雷雷推出自己的房间,并锁上了房门,不管爸爸妈妈在外面如何说,陈浩然就是不开门。
对此,爸爸妈妈很是无奈,不明白陈浩然这是怎么了,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
故事中,陈浩然之所以会出现不与不熟悉的雷雷玩耍,不与人打招呼,是因为在这些陌生人面前,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青春期的孩子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对社会情感的感知、记忆、人际交往能力已经趋于成人化,此时的他们面对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时,会出现害羞、腼腆,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孩子的表现像上面故事中的陈浩然一样,那么父母就要警惕了。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性和依恋性是同时存在的两种情绪,依恋性也就是所谓的分离焦虑,表现为当孩子初次遇见陌生人时,内心会产生抗拒不愿与之交往,但只要冲破阻力跨出第一步后,慢慢地随着交往的时间和相处交流,孩子眼里的陌生人就会逐渐转换为孩子所熟悉的人。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之为“未完成社会化。”
对于青春期岁的孩子未完成社会化的原因,这里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安全感的缺乏。孩子对妈妈或者身边最亲近的人从心理上产生了特别强烈的依赖感,但妈妈或者其他最亲近的人恰恰又采取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不良的习惯影响了孩子,就容易造成孩子对他人缺乏信任、想逃避的心理,导致孩子人际关系经验的缺失。
(2)父母教养方式错误。父母内心过分担忧孩子受到伤害、欺侮,怕孩子不好好学习、贪玩等,所以把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来培养,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停留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3)孩子性格内向、害羞。孩子性格缺陷导致不善于交际,也不知道如何与人友好地相处,造成孩子心里的怯弱,害怕见陌生人,产生躲避的心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见生人害羞、腼腆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现象,但父母也不可掉以轻心。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那么将来也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所以父母一定要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心里在对陌生人产生高度警惕的同时又能做到大方得体而不失礼貌。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采取行之有效地方法来帮助孩子脱离怕生的习惯,让其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进程呢?
1.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孩子和陌生人交往的范围
孩子在和陌生人交往时,喜欢和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范围。对此,父母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从孩子比较熟悉的人和物开始,一步一步地扩大孩子和陌生人交往的范畴,帮孩子慢慢地克服怯弱、胆小的心理,逐渐适应与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
2.不强迫,让孩子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
父母都很想快速帮孩子改掉怕生这个坏毛病,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切勿操之过急,如果父母一厢情愿地勉强孩子和陌生人亲近、交流,那只会想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增加孩子的抵抗与排斥心理。父母不妨先让孩子和陌生人简单地熟悉后,再让孩子和陌生人接近、交往,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顾虑,让孩子以一种轻松愉悦地心态去面对陌生人。
3.投其所好,从孩子比较喜欢的陌生人开始接触
在一些陌生的人群和环境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投其所好,选择孩子较喜欢的陌生人类型来慢慢接触,帮孩子扩展社交的范围。
宁宁是个内向且害羞的13岁女孩,平时也不爱出门,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家看书或看电视,见到陌生人不仅会害怕,有时面对陌生人的问话还置之不理。
为了彻底改变宁宁这种不善与人交往的性格,妈妈便经常带宁宁去一些人多的地方,想给宁宁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后来,妈妈发现小区楼下就有一家活动中心,经常有许多妈妈带着孩子在那里画画、剪纸、练字,里面有很多可玩的项目。
于是妈妈每天都带着宁宁去那里,刚开始宁宁不敢说话,也不主动与他人交流,总是一脸羡慕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别人玩。看到女儿这样,妈妈采取主动的方式,拉着宁宁去找小伙伴,并引导宁宁和其他孩子主动打招呼:“宁宁,告诉妹妹,你想和她一起玩吗?”“你看小妹妹真可爱,穿的花裙子也好漂亮,你要不要和妹妹握个手呢?”“这个比你小哦,是弟弟哦,你要照顾他不能欺负他哦。”通过这种方式,渐渐的宁宁的胆子变大了,话也多了起来,也敢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了。
没过多久,宁宁就已经彻底和小伙伴们玩成了一片,再也不喜欢窝在家里独自玩耍了,只要做完作业一有时间就会嚷嚷着叫妈妈带她出去找同伴。
从宁宁的故事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投其所好试着让孩子和小朋友或者漂亮阿姨打招呼,可以让孩子的内心感受到除了父母外来自他人的和蔼可亲,从而放松紧张的情绪不再感到害怕,逐渐融入与陌生人的交流互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