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不愿与家长沟通交流。往往家长一开口说话,孩子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还没说上几句话,就会大吵起来……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家长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问题的所在,难道孩子就真的不愿听家长说话吗?
当然不是。孩子并不是不愿听父母说话,而是不愿意接受他们说话的方式。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只要一开口不是强制命令就是态度强势、蛮横,而孩子无论说什么他们不是否定就是嘲笑,以至于到最后,战争升级演变成争吵。长此以往,孩子便身心俱疲,内心封闭不愿再与家长沟通、交流,而家长也开始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建立在平等而尊重的基础之上,而家长与孩子交流时总喜欢用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命令孩子,一味地质疑、否定孩子的想法,这样不平等的交流再加上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家长的指令孩子自然是很反感听不进去的。
诚然,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好的前提也要讲究沟通技巧与方法,这样才能让对方乐于接受。只有用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彼此间是平等的,他们才愿意虚心接受,并聆听你的教诲和你和谐沟通。
15岁的嘉妮在房间里做作业,妈妈从客厅路过,看到嘉妮半边身子趴在书桌上写作业。
“嘉妮,都跟你说过好多次了,怎么就不听呢?不要趴着写作业,这样对脊椎不好,容易影响身体的发育!”听到妈妈的呵斥,嘉妮赶紧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可是坚持了没几分钟,又不自觉地趴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叫吃饭,见到嘉妮还是老样子,又开始了训诫:“你怎么不知好歹呢?再这样趴着,时间长了就弯腰驼背了,那以后走路多难看呀!”
“好了,我知道了,你都说了N遍了。”
“知道了,那你干吗还不改,我这说来说去不也是为了你好吗?以后变成近视眼、走路驼背,有你后悔的!”妈妈有些生气了。
“近视了就戴眼镜呗!”嘉妮小声地嘀咕道。
“你这孩子怎么不受教呢?一点都不体谅妈妈的良苦用心,真是白养你了!”
“又不是我要你养我的,你当初可以不生我的!”嘉妮也开始生气了,冲着妈妈怒吼道。
“你真是没良心,枉费我十月怀胎那么辛苦……”愤怒的妈妈一气之下,打了嘉妮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一场亲子间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故事中,妈妈想通过告诫的方式来纠正嘉妮不良坐姿的习惯,但由于没有注意沟通方式和技巧,导致善言变成了恶语,最终引发了亲子大战。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与习惯,但往往说话的方式却让孩子难以接受,结果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沟通变争吵,最后双方不欢而散,关系也越来越生疏。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如果能试着转变下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和蔼取代强硬,用宽容代替苛责,那么孩子便能欣然接受了。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再是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幼儿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家长只有抛弃高高在上的强硬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孩子才愿意聆听你的教诲。
和蔼可亲的沟通方式,比一味地强制下达命令更能让人接受,而且在这种良好的沟通环境中,也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促进彼此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那么,家长应该采取怎样和蔼的方式与孩子良好的沟通,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沟通氛围呢?相信下面的技巧能够帮助到你:
1.抛弃一贯的命令式交流
当家长以命令的方式和口吻来让孩子执行某项决定时,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做出与家长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事情来。很多时候,孩子反抗家长的决定并不是因为对事情本身不接受,他们只是不喜欢家长命令般的说教方式,毕竟孩子内心也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注的,此时,父母若能够抛弃一贯命令式的语气,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并给予孩子一些实际的经验和中肯的建议,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能够实际地参与、切身体会,在生活中获得自我的历练与学习,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诲。
2.避免情绪化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生活中人们难免会犯错,孩子若犯了错,家长没必要一个劲地批评孩子,用自身的坏情绪去否定孩子。试想下,如果家长在给孩子提建议时,采取的是质疑、嘲笑、挖苦等怀疑的态度与否定的语气,那么这样的建议孩子自然是不乐意遵从与接受的。
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提建议时,一定要避免情绪化给孩子带来错误的认知,而应采用温和有礼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乐于虚心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