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最害怕的就是唐僧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唠叨了。而现实中有很多家长也是这样:
“别看电视了,还不赶紧去做作业。”
“有时间不知道主动去复习功课吗?就知道玩儿。”
“你看看你,怎么还不动呢,快呀,赶紧的!”
……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妈妈特别喜欢对孩子唠叨。某社会机构从千余名青少年心理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90%以上的青少年认为父母“太唠叨”。
何谓唠叨?就是指一个人反反复复地说着同一件事情。试想一下,当有人整天在你耳边重复地念叨同样的话,你是否还会跟个没事儿人一样,处变不惊?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孩子在这种过度说教的情况下,心情自然烦躁,怎么可能乖乖听话而不反抗呢?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可以这样理解: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家长对孩子越唠叨,所说的话就越没有意义。
那么,家长一般对孩子都会唠叨些什么呢?无非就是日常中的一些琐碎小事,比如催着孩子做作业;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数落孩子考试成绩等,这些充满负能量的说教,对孩子来说,根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还会适得其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有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唠叨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之情。但家长却没有考虑过孩子能不能听进去、需不需要这种“唠叨”,只是一味地自说自话。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唠叨听起来就很烦人,更会感觉家长缺乏对自己应有的尊重,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对家长的唠叨自然也就充耳不闻、置之不理了。
一味地唠叨,只会削弱语言的力量,哪怕你说得再多,孩子也未必能吸收与消化。沟通也是讲究技巧与方法的,尤其是亲子间的沟通交流,有着“血浓于水”不可分割的亲情存在,有时候无声胜有声。所以家长适当地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思考的空间,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目的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聪明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变“说”为“听”,用心去聆听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这样才能获取孩子的信任。反之,如果家长过度唠叨,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负面情绪下,内心自然压抑,久而久之,也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避免对青春期的孩子唠叨,同时,又能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呢?
1.唠叨远不如给孩子合理的建议对于孩子的帮助更大
雨桐是一个读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一天,她回到家之后,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而妈妈也同意了。可刚过十分钟,妈妈的叨唠便已经如潮水般涌来。“你的成绩只是中上游,这快考试了,可不能老想着看电视啊!”“你可要努力,争取这次考试拿个好成绩!”“电视是最影响学习的,你每天不能总想着看电视!”“别看了,去,赶紧学习!”“怎么还坐在那里不动,如果你学习有这个劲头,成绩肯定差不了”……
雨桐为了避免听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只好赶紧关了电视,坐在了书桌前。可是,这时候,雨桐早已经被妈妈的唠叨弄得烦躁不已,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坐在书桌前只是看着书本发呆而已。
或许雨桐妈妈会认为,这千叮咛、万嘱咐,才是对孩子的爱和用心良苦。可事实上,这种用唠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爱,往往换来的不是孩子的理解和改变,而是孩子强烈的反感和不满。
父母的唠叨,远没有给孩子合理的建议对孩子的帮助更大。雨桐妈妈担心孩子因为看电视耽误了学习,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弱,很容易因为看电视而忽略了学习。但是她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那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这种方法本就不是最奏效的办法,不会对孩子产生任何影响。而且时间长了,这个妈妈会把唠叨当成是一种习惯,孩子则对唠叨产生抗体,甚至会在妈妈唠叨的时候变得精神麻木。
相反,如果,这个妈妈事先就和孩子达成协议,看半个小时电视之后必须学习;或是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安排好看电视和学习的时间。那么,等孩子学习的时候到了,她只需要说一句:“学习的时间到了,你必须按照协议或是时间计划做事”,就可以了。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嘱咐也好,批评也好,抑或是提醒,应该做到点到即止,说一遍就够了。讲的多了,没完没了地唠叨,不仅不会让自己说的话有力量,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反感。
2.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信任,放手让他处理自己的事情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他们不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孩子了,也不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宝宝了。可是父母行为习惯的改变并没有追得上孩子的成长速度,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仍然像对待七八岁小孩子那样管教孩子,因为他们总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什么都不懂,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或做不好,所以很多事情都离不开自己的教导(其实更多的是唠叨),那么这种情况下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们试着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只在必要时适当给予指导,而绝不是无休止地指责和唠叨。
一位正值花季年龄的女孩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学习非常好,长得也很帅,有很多女孩都喜欢他,我也不例外,每当我看到别的女孩和他说话我就会很嫉妒。”
妈妈一听这话,意识到问题似乎有些严重,但她并没有唠叨或指责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说:“哦,孩子,你长大了,妈妈真为你高兴啊,妈妈和你一样大的时候也曾经像你这样,但是妈妈用理智战胜了自我,所以妈妈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女孩听到妈妈的话,脸颊一下子红了,然后顿了顿说:“妈妈,我明白该怎么做了,请你放心。”
就这样,看似比较严重的一件事情,在妈妈的轻描淡写中化解了,这位妈妈松了一口气。
喜欢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事,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孩子也不例外。作为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一定不能大张旗鼓地蛮横阻止或训斥,也不要无休止地唠叨,讲一些大道理,否则只能使事态更加恶化。
无论如何请家长记住,要想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必须跨过唠叨这个“沟通障碍”。千万次的唠叨,不如一次建议对孩子的帮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