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回京(1 / 1)

由于那四百多颗人头是在长定堡砍的,所以这次屠杀被称为长定堡大捷。陶成喾先把捷报送呈李成梁,李成梁琢磨了半天,敲着桌上的捷报对属下们说:“这事啊,有点诡异。”属下们没有吱声,李成梁继续说,“这事啊,张阁老能看出门道。”

捷报书从李成梁转到辽东巡抚张学颜,张学颜对这道捷报半信半疑,但他还是把捷报送到了北京。朱翊钧看到这道捷报时,张居正已走了三天,可他还是一跳三丈高地喊道:“快去请张先生。”

有人告诉他,张先生已走了。

朱翊钧马上颓唐起来:“这可如何是好……”随即又兴奋地转起圈来,“这样大的喜事,张先生居然没有第一时间知道。如果张先生在,他该如何处理?”

吕调阳小心翼翼地说:“该赏。”

朱翊钧满脸红光:“当然该赏,可怎么赏啊?你说,如果张先生在,他该如何赏?”

张四维站出来说:“皇上已成年,况且张阁老走时也嘱托您要亲自裁定国家大事,您说怎么赏就怎么赏。”

朱翊钧兴奋得直搓手:“啊呀,好,我试试。这样,传旨,长定堡之捷是祖宗洪福助佑,内阁拟旨,一应人员,都行封赏。内阁首辅和其他辅臣,辅佐有功,一并从厚封赏。”

吕调阳和张四维正退步出去,朱翊钧突然叫住他们,让兵部马上派人,带着捷报书星夜兼程去给张先生看,让他赶紧拟出具体的赏赐来。

吕调阳和张四维互望了一眼,眼神相同:这个已经长大的孩子还是离不开张居正啊!

1578年四月上旬,长定堡大捷的奏疏送到湖北江陵张居正府上。张居正看了奏疏,沉吟不语。许久,他才发出一声叹息,自言自语道:“哪里有这样容易的大捷?李成梁兵强马壮,用兵如神,取得劈山大捷时还损失了二百多人,可陶成喾的士兵连受伤都没有。这实在太神奇,不符合常理。”

但皇上已下旨进行封赏,他张居正也不想违抗圣旨。不是他不能,而是他想给朱翊钧面子,给他亲政的信心和尊严。他拟了奏疏,陶成喾、李成梁,包括蓟辽总督梁梦龙、兵部尚书方逢时和左、右侍郎都加俸晋级,内阁的吕调阳、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也都封赏。

他在给朱翊钧的奏疏中说:“这场胜利是祖宗洪福和皇上圣武所致,应该普天同庆。”不过,他在奏疏中留了一句话,“据说这批蒙古人是来投降的,不过还未经证实。”

发出奏疏后,他再给蓟辽总督梁梦龙和兵部尚书方逢时去信,要他们认真查究这件事,等他回京后,务必要把真实、详细的报告交给他。

当朱翊钧在京城用从未用过的皇权时,张居正辞别老母,坐进他那台巨无霸的轿子中,向北京出发。离开江陵境时,他无意间望了一眼故乡,1578年五月十一日的故乡美得让他窒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他也许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看故乡,从此,他的故乡再也没有见过他。在轿子中停滞的光阴中,他浮想联翩。此次回京,他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这大概是预兆,一种很不好的预兆。

抵达新郑时,他又去看高拱。高拱这次病得更厉害了,离鬼门关只一步之遥。高拱没有和他争吵,而是说起了知心话,张居正感动得要命。临走前,高拱在病**请张居正帮他办一件事,他希望张居正能在皇上面前求情,给予他符合其身份的身后恤典。张居正答应了他。

高拱苦笑,活到最后,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死后的恤典居然还要仰仗政敌!张居正没有这么多想法,他始终把高拱当成好人,直到高拱的著作《病榻遗言》问世后,他才知道高拱“有仇必报”的决心和毅力,不会因为他帮忙而动摇。

自他从湖北出发的那天开始,朱翊钧就一直催他,但南方已进入雨季,道路泥泞难走,所以直到1578年六月十五,张居正才被巨无霸大轿抬进了北京城。

第二天,本来是早朝之日,但朱翊钧为了接见张居正,免了早朝。两人一见,朱翊钧就要从龙椅上下来,搀扶跪倒在地的张居正,但他屁股才抬起,又放回去了。张居正走的这段时间,他成长了不少。张居正明显能感觉到皇上的变化,忽然之间,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他眼中的自信和高傲肆无忌惮。

他对张居正说:“这次您回家,可谓忠孝两全了。”

张居正说:“这都是皇上您的恩赐。”

朱翊钧又说:“张先生旅途劳顿,真是辛苦。”

张居正叩头。

朱翊钧又问:“沿途庄稼如何?”

张居正说:“一片大丰收。”

朱翊钧点头:“这都是先生的功劳。”

张居正回答:“都是皇上的功劳。”

朱翊钧看了看张居正,突然说:“先生走的这段时间,有人搞小动作。”

“小动作?”

朱翊钧点头说:“户部员外郎王用汲攻击陈炌,说他受人指使搞赵应元。可他奏疏里又提我,说我应该大权独揽。你瞧这事,张先生,你还是处理一下吧。”

张居正变了脸色,这件事恐怕没朱翊钧说的那么简单。

当天下午,他就去了内阁。内阁除了吕调阳请病假外都在,正准备给他接风洗尘。